海棠小说 > 历史军事 > 凤舞隋末 > 正文 第五百五三章 坐而论道
    因为印刷厂的位置处在高密城外四十里,这黄刚即便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启程赶回高密,一路快马加鞭也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

    不过比起这个时代的人而言,黄刚的脑子就好用的多了,这也就不妨碍他一边赶路,一边派人加急赶往高密做好准备工作。

    待到他风尘仆仆的一路赶回高密,来到城北文庙之前时,时间都已经是当日的晌午十分了,便瞧着文庙门口熙熙攘攘的聚集在百来个人,而大门之内还有不少攒动的人头。

    “监军,可是要清理一下?”

    一行人策骑来至门前,便瞧见门前围观的士人忙都慌忙四散,黄刚也不话,一面下马,一面正思索着如何跟这帮人文化人打嘴仗,便听随侍的执星官魏耀光提了一句,忙也摆道:“不必!只管唱名便是!”

    魏耀光是黄县一期的老兵,属于“星辉耀九州”里的耀字辈,是年正好二十出头,因为自幼读过几年私塾,加入天凤军后很快就得到了晋升,如今以少尉军衔担任警卫团正职参谋,平时与其他参谋轮替监军近身随侍的职务。

    “天凤军监军到!”

    随着魏耀光一声唱喝,黄刚便在门前作势整了整衣衫仪容,这也才矗立门前等着看什么情况。

    很快,便也听见文庙之内嘈杂声起,然后便有数十个老学究在众人的簇拥下出门来迎,乱哄哄一番寒暄之后,也才知道这帮老学究乃是原先隋廷指派的高密教谕、督学还有县学的学正、学监等等,便也耐着性子一一见过。

    只是,寒暄完了之后,黄刚便也开诚布公,直言道:“不知今日诸位聚集于此,所谓何事?”

    众老互相看了看,很快用眼神推举出一个明显德高望重的老者,此人满头苍发,年龄怕是至少七十开外,便听他哆哆嗦嗦答道:“不敢欺瞒监军大人,今日某等为得就是新朝将行的科举之事。”

    黄刚眉毛一挑,便故意问道:“哦!可是有甚建言?”

    不有无问题,而是问有无建言,黄刚当然是故意的,而他如此设题倒是把众人给难住了,老者一时哑口不知如何言。

    不过也在这时,就听见有人在人群里喝道:“新朝既开科取士,自当尊师重道,岂能与匠工为伍,以技艺娱人哉?”

    随着那人呼喝,周围之人都是纷纷应和,却是叫黄刚听得有些不明所以,不由反问:“新朝将行科举之事,却是如何不尊师重道了?至于什么与匠工为伍,什么以技艺娱人,这又是怎么个道?”

    随着黄刚的反问,周围的文人们便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起来,乱糟糟的也听不清楚到底论什么。

    好半天才大概听了个明白,原来这些士人一个是对“逢进必考”的要求不满,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德行,是不可能通过这种题目叫他们看起来都完全不知所谓的考试能考察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感觉科举的题目太难太变态,且天凤军设定的考试方法和规制此前的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先例,觉得这不是另辟蹊径而完全是胡搞瞎搞。

    在搞清楚了这些人闹事的理由后,黄刚顿时就轻松了许多,因为这两个点恰恰是他预想中最为简单的问题,当即便也施礼与众人道:“诸位,今日正好赶巧,不若我等便在这文庙之前,就这新朝的科举之事,好好讨论一番,以解诸位之惑!”

    当即命人寻来竹席、作案布置,便在文庙之前摆将开来,很快宾主就坐,弄出了一个坐而论道的现场出来。

    待得众人坐定,黄刚也酝酿好了辞,先是很客气的道:“这某先将一句丑话在前面,因某幼年失学,且并非儒生,今日与诸生试论科举事,若有错漏献丑之处,还望诸生不吝指教!”

    听得他开口就先把自己贬了一下,众儒生都是暗自一禀,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等着看黄刚接下来会整出什么谬论来。

    见得众人样子,黄刚便也暗自一笑,便也徐徐开口道:“黄某曾听闻,昔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战国之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至刘汉兴儒,立太学、设五经,使学在郡县”

    这黄刚刚刚这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开宗明义的套话,的是古来文化教育这个事情的发展历程,所谓的“春秋之前,学在官府”指是在春秋时代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我国巳有了类似于学校的构“校”、“庠”、“序”这类官方的教育构,因为文化知识在时期是属于非常严肃和稀缺的财产,必须牢牢掌握在官府里。

    而后来春秋战国之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又指的是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使原本由天子掌握的文化学术流落到诸侯国乃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处之地。

    而这两句话也是出自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前来访问鲁国,鲁昭公摆宴招待。席间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向郯子询问有关少昊氏以鸟命名官员职位的事,郯子做了回答。

    郯子在介绍时如数家珍,很是熟练,后来孔子听了,便来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氏的事。

    回来之后,孔子感叹道:“我以前听过‘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法,看来的确是这样啊。”

    然后“至刘汉兴儒,立太学、设五经,使学在郡县”这句就不用解释了吧?

    实际上,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还是从汉代开始,还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创立了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又兴办了郡县学,私立的书馆、精舍等,又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如今也才开始形成一个稍微健全的体系。

    隋初,文帝杨坚设置国子学、国子寺,置国子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国子祭酒的属官有主簿和录事各一人,下统“国子、太学、四门(因学校设置在京城四门附近,故名)、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

    并注明教师编制和学员额数,国子、太学、四门配置博士、助教各五名;学员人数,国子学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学、算学配置博士、助教各两名。学员人数,书学四十人,算学八十人。

    开皇二年(52年)十二月,文帝有“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表示勉励之意,并亲自到国子学去巡视,以提高国子学的地位。

    在强化中央官学的同时,开皇三年(53)四月文帝又“诏天下劝学行礼”,命令州县普遍设置学校,礼祀孔子,这就是隋代的地方官学。

    喜欢凤舞隋末请大家收藏:()凤舞隋末热门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