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历史军事 > 脸谱下的大明 > 正文 第五百八十五章 二月二(下)
    北人行马,南人乘船,二月二这一天,几乎所有河流上随处可见大大的船只。

    一艘不大的乌篷船在钱塘江努力逆流而上,还好今日挂的是西南风,借力不,但也直到午后才抵达杭州。

    “拎好物件,别漏了!”船家在船头大声吆喝,十几个人抱着包裹钻出船舱,有抱着孩子的年轻妇人,有粗粗脚的壮汉,最后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带着一个青年下船,肩头上各扛着一个大袋子。

    “田三叔,黄昏还在这儿,回程就不收了。”船家帮了把,“啧啧,村里也就三叔有这能耐,这么大的麂子,待会儿没二两银子可别出!”

    田三嘿嘿笑了笑,寒暄几句带着儿子往集市方向走去,嘴里却在骂:“懒鬼一个,去了镇海一个多月还这么懒,鞭子还没吃够?!”

    田三的儿子嘀咕道:“谁知道您老一早上山能撞见这只麂子,而且还要弄到富阳这边来卖”

    “萧山最多只能卖一两银子,不就多跑几步路,你个懒骨头!”田三骂骂咧咧,他满脸皱纹放在后世六十人家都信,实际上今年才四十多岁。

    萧山后世是归属杭州市的,但在明朝却在绍兴府境内,县城卖不出价,要么沿着西兴运河去山阴会稽,要么沿钱塘江来富阳,相比较而言,自然是富阳这边更能卖得出高价。

    “别急,别急。”田三带着儿子一路走到县衙不远处,好不容易找到个老乡凑出个位置,将袋子里的一只还活着的黄麂,以及另一个袋子里早上挖的新鲜春笋摆出来。

    黄麂算不上特别少见的野味,但市场上活的黄麂就少见了,很快就有人上来问价??田三报出二两五钱的价格??登时将人都吓走了。

    二两五钱起来没多少,但在普通人家真不是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四石大米??约莫后世六百斤??一家五口人能吃几个月了!

    首发址m.lqzww

    “哎??活的黄麂。”一个中年文士停下脚步,好奇的看了几眼??“多少钱?”

    田三瞄了眼对方,又看看对方身边的另一个文士??伸出三根指头,“三两。”

    “子修”赵贞吉刚开口就住了嘴,黄师爷都已经掏银子了。

    “这竹笋也不错,挺新鲜的。”黄师爷低头看看,“东翁,今晚有口福了!”

    两人身着便服出府,后面也是有人跟着的??两个汉子跟上来将竹笋和黄麂扛起来。

    黄师爷满意的拍拍黄麂的头,“东翁??走吧。”

    “不用去了。”赵贞吉冲着远处努努嘴??“那位笔架山刚走。”

    笔架山自然指的是海瑞??这位海青天如今在杭州府好大名声??以至于很多农户特地选在县衙周围摆摊买卖,一旦碰到事海青天是宁可冤大户,不肯冤民。

    赵贞吉对这位海刚峰很感兴趣,因为他在查账中发现??富阳县是唯一不向上司缴纳常例银的,要么是特别贪而且特别蠢,要么是特别廉洁。

    赵贞吉想了想,转身回了刚才的摊子蹲下来问:“今日二月二春耕节,老者不下田耕作吗?”

    田三的儿子瞥了眼赵贞吉,在心里嘀咕,还长者看你这模样还未必有老爹岁数大呢!

    田三咧嘴露出缺了三颗牙的嘴,“来得及,来得及,今年日子好过,卖了这只麂子,回去还能多弄点桑苗。”

    “桑苗?”赵贞吉眉头一皱,“不种稻谷吗?”

    “种稻谷划不来啊。”田三哀叹一声,“几年前家里田亩种植桑树、棉花,可惜这几年日子不太平,倭寇时常来萧山劫掠,桑叶、棉花都卖不出去,又不能果腹最终只能砍了改种稻谷。”

    到这田三眼中泪光闪烁,当年砍了桑树,一家人都在嚎啕大哭。

    “种稻谷最多只是饿不死。”一旁田三的儿子牢骚道:“还有提编过年别添置几件衣衫,就是平日里盐油都舍不得用!”

    “谷贱伤农?”黄师爷低声嘀咕了声。

    “不过今年日子好过了。”田三用黑漆漆的背蹭了蹭眼角,笑道:“好些人来村里收桑叶、棉花,今年家中又佃了几亩地,全都种上桑树和棉花,还准备养蚕,蚕茧卖出去又是一笔。”

    赵贞吉眉头一皱,如若东南农户尽皆如此,粮食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黄师爷是浙江本地人,追问道:“桑苗、棉种可不便宜,老者能买多少?幼蚕更不是哪儿都有的卖的。”

    “用不着买。”田三的儿子抢着:“专门有人赊给我们,不过蚕茧也只能卖给他们。”

    “就你知道!”田三不乐意的训了句。

    “爹爹,要不是儿子在镇海听人能赊幼蚕,你在村子里还不知道呢。”

    “镇海?”黄师爷饶有兴致的问道:“你去了镇海?贩货吗?听那儿现在设市通商,好热闹。”

    田三和他儿子齐齐摇头,异口同声道:“官府征徭役去修路的。”

    “不过不是一批,老儿是去年六月份,他是去年十月份。”田三啧啧道:“徭役几年轮一次,哪次不是自备干粮,万一病倒了那十有八九要客死异乡,但这次听都没听过啊!”

    黄师爷偏头看了眼赵贞吉,笑吟吟的捧上几句,又将地上的竹笋都包圆了,田三这才接着往下。

    “每日都是精米,两日有一顿鱼肉,虽然干活累,但吃的好,也没人责骂”

    “谁没有”

    “那是你懒骨头,日上三竿躲在角落里睡觉,不抽你抽谁?!”田三顺给了儿子后脑勺一下,“他是十月去的,还混了件冬衣呢”

    赵贞吉的视线落在那青年的身上,样式有些古怪,针脚也不细致,不过鼓鼓囊囊,看起来很是保暖。

    “就是被抽了十鞭的那日”田三儿子嘿嘿笑道:“别人都下工了,就我还在摸黑,正巧碰上了来巡视的大人物,顺赏了件冬衣给我,这叫什么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黄师爷笑道:“碰到什么大人物了?不会是钱砍头吧?”

    田三儿子惋惜道:“可没那福分,是五峰船主。”

    “起来五峰船主不是倭寇吧?”田三摸摸脑袋。

    “爹爹,当然不是。”田三儿子撇嘴道:“倭寇是来抢劫的,你见过哪个倭寇给衣给食?工地上的精米、鱼肉都是五峰船主买来的呢!”

    赵贞吉和黄师爷对视一眼,心里都有数,别精米、鱼肉了,汪直还出银修建码头,不过后来抵扣税银了。

    黄师爷叹了口气,论起来,还是嘉靖三十年到嘉靖三十二年之间那几年,民间的日子最好过。

    赵贞吉也叹了口气,没想到汪直在民间名声居然还不错。

    一天下来,赵贞吉开始考虑要不要绕过胡宗宪和钱渊,直接接触汪直了。

    毫无疑问,汪直是最关键的那个人,受招抚来降,献上徐海首级,设市通商。

    但在赵贞吉看来,汪直很可能也是最容易突破的那个人,只要能突破汪直,胡宗宪、钱渊与汪直之间的隐秘将在赵贞吉面前完全暴露。

    伸摁了下地,蹲下来时间太长了,赵贞吉两腿发酸,黄师爷正在数钱,将地上还剩下的十几个春笋全都包圆。

    “傻了啊!”田三接过铜板,肘撞了撞傻乎乎盯着不远处的儿子。

    “爹爹,那是五峰船主啊。”

    随着这句话,赵贞吉两眼放光的转头看去,一个鬓角微微发白,方头大耳的中年人正饶有兴致的逛着,身边随从时不时丢出几角碎银子买些东西。

    这就是近十年东南最大的海商头目汪直汪五峰?

    虽然汪直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劫掠沿海中,但当年下多有海商袭击沿海,在沥港之战后,他被公认为倭寇中势力最大的头目。

    接到赵贞吉的眼神,黄师爷轻轻脚的走开,片刻后,两个汉子远远跟着汪直,看着这一行人过了钱塘江,在钱塘县一处客栈落脚。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54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