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正文 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
    莱比锡(德语:lepzg),位于德国东部的莱比锡盆地中央,在魏塞埃尔斯特河与普莱塞河的交汇处。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南部属厄尔士山山前地带。气候温和,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易北河流经东北端,穆尔德河流经中部。

    面积29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是德国东部的第二大城市,距柏林以南65公里。

    市名莱比锡在当地古语中,意思是“种有菩提树的地方”,市区、郊外处处可见水绿色的菩提树。

    莱比锡工业发达,褐煤开采和加工、化学、重型械制造、纺织、食品加工、印刷、烟草为重要工业部门。西南部以种植麦、甜菜、饲料、虾蟹为主,东北部种植黑麦、燕麦、马铃薯,有稠密的铁路和公路。

    大诗人歌德十分喜爱这里,称它为“巴黎”。这里街道整洁,商业繁华,是世界闻名的博览会城、书城和音乐城。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国际博览会在此举行。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曾在市内的托马斯教堂担任乐长20多年。该市著名的格万特豪斯交响乐团,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莱比锡大学的核心地带在奥古斯都广场周围,主楼奥古斯都楼颇为壮观。可惜整个大学的核心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

    该校设有中国文史研究所,主持该所的康德拉(中文名“孔好古”)教授早年曾在北京译学馆任教,他十分乐意招收中国学生。蔡元培便由康德拉教授介绍顺利入学。在填写入学申请表时,蔡元培担心自己年龄太大而不被录取,就把年龄少写了5岁,实际年龄40岁写成了35岁。

    与其他人求学不同,蔡元培把在德国的求学称为“游学”,而不是“留学”,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为拿学历或者学位,而完全在于汲取知识、开阔眼界。

    在蔡元培入读德国莱比锡大学的20世纪初,这一时期,康德、叔本华、歌德、莱辛等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思想家们的哲学和艺术思想,在德国大学正占据着重要地位。

    蔡元培身居其中,学泛众家。他在莱比锡大学虽然注册的专业是哲学系,但他跨学科地广泛选修了各类课程。

    在90年0月到9年的短短6个学期里,蔡元培选听了40多门课程,每学期近门。如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民族学、绘画艺术论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这种近乎狂热的求知欲简直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一番穷追猛学下来,蔡元培给吴稚晖的信中不禁感叹:“拾取零星知识,如于满屋散钱当中,暗摸其一二,而无从联贯,又或拾得他人弃掷之钱串,而曾不名一钱,欲摸索一二相当之钱以串之,而顾东失西,都无着落,惟终日忙脚乱,常若债负,与日俱增而不知所届。”

    在莱比锡大学的老师中,蔡元培最佩服的是哲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冯德和历史学家兰普莱西,他们开设的课,蔡元培每学期都选修。

    威廉?冯德(也常被翻译为冯特)(wlelwndt,32年月6日—920年月3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于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主要著作: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62),在这本书中,冯德首次提出了“实验心理学”的概念。这部书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起,常被认为催生了新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冯德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对心理元素的分析是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他看来,心理复合体是心理元素的联合;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的单位,它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方面。冯德指出,感觉(entn)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而感情(feelng)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冯德认为,感觉和感情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情感是伴随着感觉产生的。

    他同时认为,感情不能只用愉快和不愉快进行明,而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才更准确,即:(一)愉快——不愉快;(二)紧张——松弛;(三)兴奋——沉静。该理论的提出为情绪的维度理论打下了基础。

    蔡元培,“冯德是一位最博学的学者”,他的著作“没有一本不是原原本本,分析到最简单的分子,尔后循进化的轨道,叙述到最复杂的境界,真所谓博而且精,开后人无数法门的了”。

    卡尔?哥特哈德?兰普莱西是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两本:一本是9596年完成的三卷中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该书史料丰富。研究的范围较为集中,在书中,他详细记述了莫塞尔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中部地区的经济生活和发展状况,本书为他本人赢得很高的声誉。另一本2卷本的德意志史,这是一本争议很大的书。

    兰普莱西是位史学革新者,他在校内创设的文明史和世界史研究所,原本只招收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当知道蔡元培是“清朝翰林”,便破例招他入学。受他影响,90年至9年,蔡元培还从事文明史和世界史的学术研究。

    蔡元培通过与德国著名教授们的“亲密接触”,接受了西方式基本的严格学术训练,形成了自己对现代学术规范以及大学教育模式的基本认知。

    因旺盛求知欲所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蔡元培在德国的求学变得十分广博。学问的门类太多了,既要广博,又要一门深入。他博而学之,是为了精深做预备。

    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写道:“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范围太广,想把研究范围缩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我看那些德国人所著的美学书,也非常喜欢。因此,我就研究美学。但美学理论,人各一,尚无定论,欲于美学得一彻底了解,还须从美学史研究下,要研究美术史,须从未开化民族的美术考察起”

    从上面这段话也可看出,这应该是蔡元培毕生提倡美学的发端。在莱比锡大学期间,蔡元培选读了几门美学课程,业余时间常常参观当地美术馆、博物馆。

    他还练习过钢琴和提琴,观看了大量的话剧、歌剧,对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在自写年谱中回忆:“我于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讲演,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熏习,不知不觉地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

    蔡元培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的“gete所著ft”,即歌德所著悲剧浮士德。

    歌德(4932)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浮士德的创作一直延续了60年之久,是其付出毕生精力的巨著。这部作品概括了自文艺复兴到9世纪初期欧洲近300年的历史,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过程,深刻描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

    蔡元培很喜欢这部作品,他不但购买原著阅读,观看原剧演出,还选修了“歌德之戏剧”、“歌德浮士德注解”等课程,甚至去体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

    如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德国最大文学家哥德氏(gete)曾在来比锡大学肄业,于其最著名剧本弗斯脱(浮士德)中,描写大学生生活,即在来比锡的奥爱摆赫酒肆中(aerb)。此酒肆为一地底室,有弗斯脱博士骑啤酒的壁画,我与诸同学亦常饮于该肆。”

    正因为蔡元培对浮士德如此喜爱,故在博物馆看到有关于作品的壁画明信片卖时,立即购买,并寄给朋友一起共享。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使蔡元培在欣赏歌德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验。

    蔡元培自己“到40岁,始专治美学”,指的就是他在德国游学的时期。

    92年,他首先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美育的名字,是民国元年我从ateteerzeng(德语)译出,为从前所未有”,“美育者,孑民在德国受有极深之印象,而愿出全力以提倡者也”。

    蔡元培后来主张的“美育为学”、“德智体美”四育、“以美育代宗教”等,显然萌发、形成于德国游学时期。

    蔡元培在莱比锡留学之时,也正是德国大学教育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他在上课读书之余,显然也非常关注德国的大学。

    他曾翻译了一篇题为“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文章,发表在90年第期的教育杂志上。

    这篇文章是当时著名哲学家包尔森的名著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的绪论。包尔森在其中比较了德国与英国和法国大学的特点,指出德国的大学“为研究科学之实验场,而一方且为教授普及专门知识高等学科之黉舍,此为德国大学之特质故德国大学之特色,能使研究教授,融合而为一”。

    蔡元培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在北京大学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很大一部分显然也是来自他在莱比锡的观察与思考。

    他在德国期间,也十分注重研究德国教育制度,这为蔡元培日后在中国的大学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蔡元培还利用渊博的国学知识在德国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德文化交流。

    在兰普莱西的研究所学习时,蔡元培帮助倾心汉学的但采尔翻译有关中国象形文字的资料,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924年冬,时任汉堡大学教授、汉堡民族博物馆馆长的但采尔邀请蔡元培去做民族学研究;蔡元培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也邀请但采尔来华并聘其为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这为后话。

    蔡元培还与勒杜尔、安采尔、慕思德柏格等一起,在孔好古教授主持的中国文史研究所鉴别中国文物,帮助孔好古整理在甘肃楼兰发现的古代文献。

    孔好古于920年公布了这批简牍与文书,引起中外学术界的轰动。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