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心惊肉跳的郭瑜</p>
陈青兕能够看出贺兰敏之对自己的崇拜,也看出了他年纪轻轻,骨子里的那种张扬,更看出了对方谈吐里透露的学识</p>
贺兰敏之绝非一无是处的纨绔,历史上贺兰敏之道德败坏,但更多的是对李治、对武则天的报复,一个哥哥面对自己妹妹给玩弄给残害。</p>
这作恶之人是既是自己的姨夫又是自己不可告人的后爹还是当朝天子,凶更是自己的姨,当朝的皇后</p>
贺兰敏之如何对抗?</p>
除了选择恶心李治,恶心武则天,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p>
于是诱奸太子妃,睡武则天八十岁的母亲当武则天的后爹,甚至疑是强奸了太平公主</p>
贺兰敏之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p>
陈青兕并没有那么悲天悯人,改写贺兰敏之的命运,只是他想改变大唐未来轨迹,杜绝秩序的崩坏,让本不该走的弯路彻底消失。</p>
陈青兕目前还不知从哪里入,毕竟这个时候未来会出现一个女皇帝,就是现在的贤后武皇后,别没有人相信,就算是武皇后自己都不信。</p>
野心这玩意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有了权利以后,慢慢膨胀的结果。</p>
哪怕是李世民,最开始都没有跟自己兄长抢太子的念头。直到他战功地位到了那一步以后,野心无可避免的开始滋长。</p>
就现在的武则天,连参政的权力都没有,又怎么敢想自己会以女子之身,掌天下权柄?</p>
陈青兕能够想到的最好结果就是武皇后就是武皇后,然后太子顺利继位,武周什么的不出现最好。</p>
陈青兕当然知道真正能够左右一切的是李治跟武皇后,但他现在还没有那个能力影响这两位最顶端的大佬。先从他们身旁的人入,由简到难一步步来。</p>
既然入了东宫,那就从李弘、贺兰敏之开始。</p>
陈青兕没有单独从李弘入,是因为他发现李弘对贺兰敏之特别依赖。</p>
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一起上的难度,应该比单独攻略任何一人都要简单。</p>
李弘抹着眼泪,可怜兮兮的看着贺兰敏之。</p>
正如陈青兕所想的一样,李弘对贺兰敏之的感情态度是不一样的。</p>
李弘被册封太子的时候才四岁,四岁就被当作皇储来培养,身旁的人都是教他怎么当一个皇储。</p>
李弘自从知事以后,被人以皇太子的身份对待,一言一行都得符合太子身份,身旁的人都敬他宠他,没人敢在他面前大声话,也没有人愿意跟他玩耍,直至贺兰敏之的出现。</p>
贺兰敏之多才多艺,性格奔放,不受约束。他给李弘带来了不一样的世界,李弘也有了自己第一个玩伴。</p>
故而不管东宫上下如何不喜贺兰敏之,李弘都会护着他,替他话。</p>
这次也是一样,但显然陈青兕并不好话,也不怕得罪武皇后。</p>
李弘自要希望贺兰敏之能够识时务。</p>
贺兰敏之我行我素,并不在乎郭瑜、张文瓘这类人的态度,但陈青兕这位偶像,终究有所不同,见他完全不理解自己,就好像心头给扎了一刀,委屈的眼泪水直掉,直到听到最后一句,只觉得脑袋一嗡,呆滞住了。</p>
过了半晌,他才不可置信的指着自己,问道:“我真的可以成为先生的学生?”</p>
陈青兕道:“得看你的表现,至少现在不够格。”</p>
</p>
贺兰敏之作揖道:“学生一定会让先生满意的。”</p>
&p;t;dvtentdv&p;gt;他顺杆而上,直接以学生自称了,着还一把抓着李弘,道:“走,太子殿下,我们去学堂。”</p>
李弘也破涕为笑,道:“好!”</p>
两人一并往学堂的方向行去。</p>
陈青兕看着两人的背影,笑了一笑,想了一想,尾随而去。</p>
其实陈青兕现在都搞不明白自己这个太子谕德是干什么的,字面意思是侍从赞谕,职比常侍,但怎么约束太子德行?一直陪着太子左右,探查他的不规范之处,还是别的什么?</p>
毕竟是新设的官职,还没有一个定性。</p>
陈青兕心如明镜别是他,便是李治都未必能够弄得清楚。</p>
此番自己在北方,又有军功在身,还兼地方行政之功,加上三受降城的谋划建设,数功在身</p>
科举的功劳,还没真正结算呢。</p>
这一个功劳一个功劳的加在一起,任谁不迷糊。</p>
李治不是李世民,有足够的威望,能够镇住任何人,也不像李隆基没脑子的信任人,想要压一压,也在情理之中。</p>
这个太子谕德,十之八九就是临时起意,想要看一看情况再定未来。</p>
既然不知道应该干嘛,索性就跟着李弘,看看这位大唐皇太子到底如何。</p>
对于陈青兕的到来,郭瑜只是看了一眼,便不再话了。</p>
他心中有气,却也不敢胡乱发泄。</p>
陈青兕都不知道太子谕德要干什么,郭瑜更是如此。他只知道太子谕德不属于詹事府、门下坊、典书坊以及三寺任一一部门,谁也管不了他,还有直达天听的权力,等于直属李治管辖。</p>
郭瑜还以为陈青兕来听课,也是在他的权力范围,甚至担心他鸡肚肠,在李治跟前编排自己的不是,心翼翼的讲课。</p>
陈青兕认真的听着。</p>
不得不承认,郭瑜对五经的理解。</p>
这个时代并不兴四书,四书大体是在南宋,经过朱熹的推行,才成为官学,才有四书五经之。</p>
在唐朝只重视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p>
自两晋南北朝往后,门阀世家掌握了经典的解释权,但李世民不吃这套,命盛世鸿儒孔颖达为五经注解,取名为五经正义。</p>
就是告诉掌握文化解释权的那批人,老子注解的才是正义,你们掌握的那些解释权狗屁不是,强行将儒家学的解释权抢了回来。</p>
至此五经正义成为了儒家学的权威,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统一标准。自唐代至宋初,科举取士,以此为准。</p>
郭瑜作为孔颖达的学生,对于五经正义的理解深入骨髓。</p>
陈青兕听的津津有味,他在这方面一直是短板,听得特别认真。</p>
郭瑜余光扫过陈青兕,见他这般专注,更是发怵:这子这般仔细,不会是在挑自己的毛病吧?</p>
一堂课,讲的那是心惊肉跳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