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272章 改养马地为民田
    第22章改养马地为民田</p>

    “好了,今天的课业就到这里。”</p>

    郭瑜忘了一眼下方崇贤馆的学生,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去了。</p>

    一众三品官级别的二代,看着郭瑜离开的背影,甚至有些傻眼。</p>

    胆子最大的李尚丘,推了贺兰敏之一把,道:“常住,郭先生这是尿急了?”</p>

    郭瑜原本最喜欢拖堂,儒学深厚繁杂,短短千言就能有万千法解释,随便一句话就能上半天。</p>

    对此崇贤馆的学生是怨声载道,但郭瑜却我行我素,毫不在意。</p>

    他为人顽固,教学严厉,尤其是有了戒尺之后。不管是谁,戒尺之下,都不留情,让一众学生又敬又怕,奈何他不得,只能在背后抱怨。</p>

    今日却走的异常利索,让人意外。</p>

    贺兰敏之并没有接话,而是规规矩矩的整理着书本,一副乖宝宝的模样。</p>

    陈青兕不认同张文瓘的看法,却也承认他的一切都是事实。</p>

    陈青兕颔首道:“我明白了,只要他乱来,一些毛病,就当作看不见好了。”</p>

    陈青兕心里了一句:“诗仙的豪情,谁能不喜欢?”</p>

    &p;t;dvtentdv&p;gt;“回头太子殿下可以跟他,不必为了成为我的学生而改变自己。贺兰敏之就是贺兰敏之,无必要成为别人。我想见的是贺兰敏之的进步与改变,而不是让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喜欢的人。”</p>

    皇帝就根据太子的决策以及意见看法来判断自己儿子的能力,予以教导指点。</p>

    陈青兕今日在课堂上学了不少东西,反正左右无事,一起去听听张文瓘的治国思路也是一件美事。</p>

    能够听得张文瓘治国政治,也是一件美事。</p>

    郭瑜这个先生如此,贺兰敏之这个霸王也这样?</p>

    陈青兕一直陪着李弘完成学业。</p>

    张文瓘口若悬河,将问题以数字化一点点的拨开来谈。</p>

    为了培养太子的政治能力,皇帝一般会将宰相们上缴的奏章中挑选一部分送来詹事府,由太子先行批阅,决策或者写下自己的意见看法,然后交给皇帝做最后的裁决。</p>

    李弘上来道:“陈先生,孤要去詹事府听张詹事讲治国之道,先生也一起去吗?”</p>

    李弘道:“孤,其实不太喜欢这自称。敏之兄长是我唯一的伙伴,他若走了,那我真就是孤家寡人了。”</p>

    李弘很是高兴,走起路来都有些一蹦一跳的,道:“一定不会,先生或许不知,敏之兄长最敬重陈先生,最喜欢先生诗文中的那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为了能够成为先生的学生,兄长一定会豁出去的。”</p>

    七岁的李弘能够吸收多少,全凭自己的悟性。</p>

    走在路上,李弘突然道谢。</p>

    无怪如此招人喜欢,这样的孩子,谁能不喜欢</p>

    对于陈青兕的到来,张文瓘等人有些意外,却也没什么。</p>

    陈青兕不禁自问。</p>

    </p>

    詹事府作为太子府的核心构,张文瓘虽未晋宰相,权势跟宰相没有什么区别的。</p>

    与郭瑜一样,面对特别为陈青兕新创的官职太子谕德的职权界限在什么地方,他跟着李弘一起来,就以为他有这个权力。</p>

    “谢谢先生!”</p>

    李绩将他比喻为今之管萧,后来升为宰相,执掌政事堂,在政治场上多有建树,深受李治的器重。甚至于张文瓘卧病之时,朝廷每有大事,李治都会询问一句是否和张文瓘商议过。但凡商议过的事情,一概准奏。</p>

    张文瓘很耐心的跟李弘讲解着奏章里的内容,分析着地方情况局势。因为要照顾李弘的理解能力,张文瓘的很直白,分析的很细致,有着自己强烈的政治见解。</p>

    两人一并走向詹事府。</p>

    李治南征北讨,花钱若流水,财政压力巨大,张文瓘为相的十年里,为朝廷减轻了极大的压力。</p>

    李弘这位大唐的皇太子实在是太乖巧太懂事了,懂事的让人心疼。</p>

    不过有些地方,陈青兕并不认同。</p>

    张文瓘此人,陈青兕是对他有一定印象的。</p>

    陈青兕听得也是不住点头,这位今之管仲、萧何确有真才实学。</p>

    能够称孤道寡,或许对于大部分的人来,那是一种荣耀。</p>

    陈青兕问道:“太子殿下,何出此言?”</p>

    陈青兕心中略微触动。</p>

    贺兰敏之告辞离去了。</p>

    带着这个疑问,陈青兕陪同李弘来到了詹事府。</p>

    李尚丘惊愕的看着贺兰敏之,一瞬间忍不住跑到窗外,看看太阳现在位于东方还是西方。</p>

    唐朝是宰相议事制度,大唐所有的时政事情先由宰相们商议,然后宰相们提出建议,解决方法,然后交给皇帝批准。</p>

    李弘不住点头,道:“先生的太好了,能够得到先生的指点,也是孤的福气。孤有些羡慕敏之兄长带着些许张扬洒脱的性子,他真要变成了别人,孤也不知道该喜还是悲。”</p>

    面对李弘的询问,陈青兕欣然同意。</p>

    故而张文瓘便如宰相一般,将地方奏疏过目一遍,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交由李治做最后的裁决。但相比真宰相,他要多一个步骤,给李弘讲解自己的想法意思,将自己的为什么这样处理,将宰相们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分析给李弘听。</p>

    只听张文瓘道:“此新设渭南马场之议,下官觉得实无必要。养一匹马,一年所需草料食物,需得二十五亩土地供给,马匹不如牛驴,受得住重活,与民生无利。与其将之改为马场,不如改养马地为民田。关中缺粮,将漠南五万顷的养马地改为民田,照一家五口五十亩算,都够养十万户人。能够很坏的缓解关中的粮食危。”</p>

    陈青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权力,反正在清晰明了之前,擦点边就擦点边了。</p>

    只是如此仁善的性格,适合当皇帝吗?</p>

    李弘今年才七岁,他自然做不到这些。</p>

    但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却是一件悲伤的事情。</p>

    如果将渭南的那片养马地改为民田,真就如他所的一样,能够多养活十万户人。</p>

    五六十万的人口免于饥饿,关中的用粮压力将会得到很好的缓解。</p>

    张文瓘提议对于关中百姓而言是大利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