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1391章 神盾局的特殊项目(第三更,求订阅)
    非常厉害的飞!</p>

    那是什么飞?</p>

    很快,李毅安就知道什么是非常厉害的飞了!</p>

    当看到飞的模型时,他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你是在当真吗?</p>

    “阁下,您看,这是我们根据军方的要求研究的新型飞,它可以飞到三万米,并以三倍的音速飞行”</p>

    在库尔特像是献宝似的介绍着它的牛掰之处的时候,李毅安沉默了,眼前的这个模型看起来有那么一些熟悉。</p>

    能不熟悉嘛!</p>

    模样看起来有点像是米格3,但是翼却有所不同,它居然有一定的边条翼,这显然是吸取f2战斗的经验,至于整体外型而言,还是非常接近米格3的。</p>

    “30000米的飞行高度,三倍的音速!”</p>

    念叨着这两个数据,李毅安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在二代到三代之间,确实存在着这么一段特殊的时间——高空高速截击的天下。</p>

    其实就是现在,这一时期看飞好坏就两个标准,一個高空性能,一个高速性能,而前苏联的米格-25战就成就这是设计思路下巅峰,达到了所谓的“双三”。</p>

    米格-25作为一款传奇战斗,当年号称比导弹飞得还要快,这句话还真的不是吹牛皮,甚至可以用踩一脚油门就可以轻松甩掉导弹来形容。</p>

    在它服役之后,最为震撼的还是美国人,美国空军简直被它给吓出尿来。面对这架可以飞进3倍音速的大家伙,他们立即就陷入了“米格25恐慌”里头,都寻思着苏联在飞技术上已经把自己甩出去老远了。</p>

    为了克制它,他们对f5的数据进行大量修改——没错,f5就是为了压倒米格25的,所以与追求极致的高空高速的米格25不同,作为战斗,f5追求优秀的高空高速加良好的狗斗能力,最终造出来的f5是25倍音速。</p>

    在所有的三代之中,f5诞生最早,而且还是速度最快的。</p>

    而与之相比,米格25是截击,不是空优战。</p>

    设计目的和任务主要是拦截敌方轰炸,或者高空侦察。</p>

    设计的时候只考虑了高空,高速,大功率雷达,并没有考虑空中格斗。</p>

    它的正确使用方法:核战时紧急升空,最大功率迅速爬升,用它的大功率雷达搜索敌人轰炸,用冲刺的速度冲过去发射导弹击落敌方轰炸。</p>

    他的下一代战米格3,用了更强的雷达,架米格3可以负担一架预警的的搜索范围。</p>

    再一次,这是截击。打敌方轰炸用的,根本不考虑和敌人战斗的空战。</p>

    “我们拥有极其广阔海域,在这一海域不得不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国战略轰炸,在预警或者远程预警雷达发现他们之后,军方需要一种高速战斗,拦截它们,而它将会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一目标”</p>

    很多时候,事情就是如此的简单,军方对于危险的认知是共通的,这种截击需求,促成了米格25的出现。其实,美国也搞过双三战斗,只不过没搞出来。</p>

    “我们根据军方提出的任务清单,开始了这个项目的研究,根据初步计划,它将会采用wp00-50型加力涡扇发动,不过会针对军用需求,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p>

    在库尔特介绍时,李毅安基本上弄清楚了这个项目的实质了,它并不是正式项目,而是一个研究性项目,而所谓的“军方”,确实也是军方,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构而已——防务科技发展局。</p>

    防务科技发展局会经常向企业派发研究项目,这些项目不一定会真的生产,但是他们却会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企业进行尖端性研究。</p>

    他的组织和性质和五角大楼的高级研究计划局有些类似,都是进行前沿尖端技术研究,投资于有可能导致突破的防务技术或者与之相关的。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看到光明,但有许多项目重新定义了人们所生活的世界。</p>

    正是因为,他们对价格不敏感,才促成了许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都有防务科技发展局的影子。</p>

    而“双三”战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它不一定会被制造出来,但通过这样的项目,肯定会取得一些技术上的突破。</p>

    谁知道呢?</p>

    想到这,李毅安就对着模型道:</p>

    “你们可以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然,也可以制作成一个方案,有类似核战高速截击需求的,并不仅仅只有我们,像英国、加拿大他们都有类似的需求,如果他们愿意投资的话,兴许我们真的会把它制造出来”</p>

    </p>

    要是有人愿意出钱研制,又怎么不能制造呢?</p>

    就像fc战斗一样,虽然不是军方的项目,可既然有别人出钱,那肯定是要研究了。</p>

    在二十一世纪,不是流行ppt造车吗?</p>

    现在用ppt造飞也不是不可以,无非就是换成了图片而已。</p>

    其实,借着“古巴导弹危”的余温未散,派出推销人员向各国推销这款“末日”战斗,肯定是大有“钱途”的,肯定会有一些国家愿意为了安全问题买单。</p>

    尤其是那些面对着威胁却又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他们肯定会对这玩意儿大流口水的。</p>

    战斗这种东西主要还是看需求,如果放在战后的时代,像米格25,米格3这样的截击,根本就是一堆工业垃圾,英国的闪电同样也是如此。</p>

    但是放在冷战的大环境下,这些工业垃圾却是用来保命的。</p>

    面对这样的诱惑,别是其它人了,哪怕就是李毅安都有点心动,毕竟,苏联的威胁是现实的,现实到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这一点。</p>

    离开库尔特研究所的时候,李毅安并不知道,那个模型上的“双三”战斗,能否出现在现实世界。</p>

    不过在返程时,他的心里却忍不住念叨着那个构——防务科技发展局!</p>

    其实,当年设立它,就是借鉴了美国的高级研究计划局也就是“darpa”的经验,作为一家前沿研究构,“darpa”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美国保持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p>

    在美国开始人造卫星发射项目后,从那时起,就致力于成为全球战略技术进步的领导者。darpa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带来军事变革的军事技术,如精密武器和隐身技术等,还包括许多现代商业和民用技术,如互联、自动语音识别和语言翻译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等。</p>

    几乎所有涉及到军事以及人类生活的技术,在早期都是由darpa推动的,其孵化出的科技项目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构为突破性技术的孵化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开发以及商业化应用渠道,从而不断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p>

    在另一个世界,正是因为“darpa”在尖端科技探索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它才会被好事者称为“神盾局”。</p>

    也正因如此,李毅安才会要求设立“防务技术发展局”,借鉴darpa在突破性技术孵化方面取得持续成功的经验,让其成为核心科技的孵化引擎,通过突破性的技术持续保持技术创新上的领先地位。</p>

    而“防务技术发展局”完全借鉴了darpa的运营模式,特别是darpa的项目管理和人才管理的工作方式。</p>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防务技术发展局,确实不负他的期望,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p>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激光到光纤、从卫星到火箭,可以方方面面都它的影子。</p>

    在那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看似没有它,但实际上都没有离开它,尤其最近几年,随着运营越来越成熟,在项目管理推动上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也让防务科技发展局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了科技研究之中。</p>

    “是不是应该给防务科技发展局指一条明路呢?”</p>

    李毅安所谓的明路,其实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前沿技术畅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防务科技发展局进行的研究,也是这种“畅想”,毕竟,他们终追求变革性技术创新,所以,很多研究都是前沿性,当然过于天马行空或缺乏技术基础的项目很难获得高级管理人员的通过。</p>

    “给他们进行方向性的指导的话,他们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或许可以进一步助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p>

    “可是如果他们只是沿着指定的方向发展,那又怎么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呢?或者,在未曾被突破的领域,取得突破呢?”</p>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现在蓝星的科技发展已经走向了另一个分岔,就像火箭技术一样,正在朝着三个方向快速发展着。</p>

    而伴随着苏联在电子领域上幡然醒悟,在包括电子计算等相应科技领域,会不会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突破呢?</p>

    这一点没有人知道。</p>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一路上,李毅安一直在心里盘算着这件事,毕竟,在内心深处,他是渴望着在有生之年,看到人类技术的大发展,最好是飞跃性的突破了他在另一个世界所目睹那种技术层次。</p>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这样的科技助推,能够发挥其作用吗?</p>

    “这谁知道呢?也许,未来真的很美好啊”</p>

    李毅安把目光投向窗外,此时的海平线上夕阳低垂,海空被夕阳染成红色,注视着夕阳,他的心里想到却是朝阳的升起,明天一定会更好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