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格局大变(合章4k6)</p>
“听了嘛,听了嘛”</p>
“科举舞弊事发,三公伏法,弘农杨氏几代清名啊,没想到竟被这杨彪毁于一旦呐!”</p>
“是啊是啊,平日里看他们一个个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没想到竟如此不堪。”</p>
“活该,活该啊!”</p>
洛阳的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对近日朝堂上的巨变感到极度的震撼。</p>
一方面,弘农杨氏身为清流领袖,结果却为以权谋私,在科举一事上徇私舞弊,极大的颠覆了他们在百姓和士林中的形象。</p>
另一方面,杨彪身为三公,因这科举舞弊而被直接处斩,这在大汉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事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轩然大波。</p>
毕竟,三公地位尊崇,除非事涉谋反,否则从未有判死的先例。</p>
如今,这杨彪因科举舞弊而死,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而苏曜也通过此事,向天下宣告,科举乃国之根本,容不得一丝亵渎。</p>
经此一事,原本对苏曜推行科举制度心怀不满、暗中抵制的世家大族们,也都纷纷收敛了心思。</p>
他们见识到了苏曜的铁腕段,明白在这件事上绝无通融的余地,而寒门学子们则是纷纷拍称快,奔走相告,对苏曜钦佩又感激。</p>
“太好了,太好了!”</p>
一位年轻的学子眼含热泪,激动地道:</p>
“大将军真是英明神武,为我等寒门学子讨回了公道啊!”</p>
“是啊,若不是大将军雷霆段,我们这些寒门子弟恐怕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另一位学子也感慨万分。</p>
“大将军文武双全,不仅平定了叛乱,还为我等寒门子弟开辟光明之路,此等大恩,某必没齿难忘!”</p>
“日后若能有幸入朝为官,必当誓死效忠于大将军,万死不辞也!”</p>
洛阳城中的学舍内,寒门学子们群情激昂,纷纷表达着对苏曜的感激与敬意。</p>
随着杨彪等人的伏法,首次科举成绩作废,朝廷已经下发了通知,将在一个月后重新举办京师会试。</p>
这一次会试将由卢植和王允二人坐镇负责,而苏曜本人则亲自监督,并且负责之后的殿试策问环节。</p>
而且这一次,还有一个与之前大为不同的一点。</p>
那就是对于上次揭榜,大半都是关东世家的情况,苏曜予以调整。</p>
他根据各州的人口比例和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划分了不同的录取名额,以保证各地区都能有合适数量的人才脱颖而出,避免人才选拔的地域失衡。</p>
这一下,虽然中原和山东等地依然占有很大的优势和录取名额,但偏远地区的边郡学子也看到了更大的希望。</p>
“天呐!”</p>
“大将军这简直是开千古未有之创举啊!”</p>
一位来自凉州的寒门学子双颤抖,声音激动得有些发颤:</p>
“我等边郡之地,向来被视为蛮荒,人才难以出头,如今大将军如此举措,实乃我等的大救星!”</p>
“是啊,原本以为此次会试,我们这些边郡之人不过是陪跑,凑个热闹罢了,没想到大将军竟能如此思虑周全,公平对待。”</p>
另一位来自幽州的学子握紧双拳,眼中满是斗志。</p>
“没错没错,没想到我交州还能有这些个名额。”</p>
交州学子则是眼含热泪,激动不已道:</p>
“有了这名额分配,我等便有了出仕的会,必须要好好把握,方才能不负大将军的这番苦心。”</p>
边郡学子们欢天喜地,热泪满眶。</p>
不过欢喜自然就有人忧愁,之前在上次科举中大获全胜的关东学子全都黑了脸色,一个个如丧批考。</p>
“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p>
袁绍的侄子袁浩,听闻噩耗后就是一阵暴跳如雷,他将中的茶杯狠狠的一甩,摔得噼噼啪啪。</p>
作为袁氏家族的子弟,别看袁浩整日没个正形,但他到底是自幼便享受着家族的庇护和优越的教育资源。</p>
在第一次科举中,即便几经审查,但最后还是证实,他确实是凭着自己的才学,榜上有名。</p>
本以为这次科举他也可如法炮制,继续延续家族的荣耀。</p>
然而,苏曜的新政策却让他倍感焦虑。</p>
“那些边郡蛮子,四书五经都不利索,凭什么可以享受优待,生生从我等中抢走如此多的名额!”</p>
袁浩满脸涨红,气的是怒目圆睁。</p>
他不急不行啊!</p>
上次他的分数也就是个中下水平,这次要是考虑录取名额的全国分配,那他怕是真的要名落孙山了。</p>
他可是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啊!</p>
你告诉他居然出不了仕</p>
“这是开的什么滑稽玩笑啊!”</p>
袁浩怒不可遏,一脚踢翻了身旁的凳子:</p>
“我袁氏世代簪缨,岂容这些边郡草莽与我等平起平坐!”</p>
一旁的门客们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p>
他们深知袁公子此刻正处于盛怒之中,谁要是敢多一句,只怕会惹来无妄之灾。</p>
唯有杨修长叹一声,出言劝他冷静:</p>
“表哥,现在愤怒于事无补。”</p>
“苏曜那厮,虽打着公平之名,但如今看来,这就是明摆着就是要利用科举这一政策来打压我中原名族罢了。”</p>
“与其在这里愤怒,还不如想想该如何去解决。”</p>
“解决你的倒是冷静。”</p>
袁浩握紧双拳道:</p>
“昨日姑父被处斩,苏曜在京中已是只遮天,我们又能有何解决之策难道还能去求他改回来不成”</p>
“也许,咱们也可以去抗议闹事”</p>
这时,旁边另一个范姓世家子弟灵一动道:</p>
“凭什么抗议只能让寒门去搞,咱们世家更应该闹事抗议!”</p>
他的话一,把袁浩和杨修的都看傻了。</p>
怎么会有这样的憨憨</p>
“范兄可知自己在什么”</p>
杨修白了一眼,摇头一叹:</p>
“苏曜刚以铁腕段处置了科举舞弊案,朝堂上下正风声鹤唳,此时我们若去闹事抗议,岂不是撞在他的枪口上他正愁找不到借口进一步打压我们世家,你倒好,主动送上门去!”</p>
这时袁浩也回过神来,满脸嫌弃地啐了一口:“就你这脑子,也配在我袁府当门客去闹事,是嫌我袁氏还不够引人注目,还是嫌苏曜收拾我们收拾得不够狠”</p>
那范家子弟被两人这般数落,涨红了脸,嗫嚅半天方才出口:</p>
</p>
“那,那你们两位又怎么看咱们难道就这么逆来顺受,咽下这口气吗”“咽不下,当然咽不下了!”</p>
袁浩一拳砸在桌子上,震得桌上的茶具叮当作响,却又无计可施,看向杨修,试图寻求对策。</p>
这个表弟虽然年仅十五,但着实是聪明伶俐又才华横溢。</p>
故而,这次杨家遭难,杨彪被处死,家产被抄没后,袁浩才第一时间接济了这个表弟过来袁府。</p>
一个是尽一下姻亲之谊,另一个自然就是多个出谋划策的帮了。</p>
不过这一次,他显然是要失望了。</p>
杨修又不是哆啦梦,虽然有才华,但在这绝对悬殊的力量面前,他也是无计可施。</p>
“为今之计,只有抓紧补习。”</p>
杨修再叹一声:</p>
“最后这一个月时间,表哥还是放下身段,寻来京中最有名望的大儒为你日夜讲学,专攻策论与经义,争取在会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吧。”</p>
“虽然名额有限,但只要我们能在各自的区域内脱颖而出,依然还是有会入仕的。”</p>
“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们袁家世代为官,难道真要沦落到与那些边郡寒门争抢名额的地步”</p>
袁浩眉头紧皱,满脸不情愿:</p>
“更何况,就这一个月时间,又能有什么用来那些大儒讲学,向来是长篇大论,枯燥乏味,我听着就犯困啊。”</p>
杨修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p>
“表哥,形势比人强。苏曜如今握大权,朝中无人敢与他抗衡。我们若是硬碰硬,只会自取其辱。”</p>
“眼下最重要的是保住家族的根基,等待时。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重振家门的会。”</p>
袁浩沉默片刻,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p>
“罢了,眼下也只能如此了。”</p>
随即他转头看向杨修,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p>
“修弟,你年纪虽,但心思缜密,远胜于我,只可惜却不能应试,否则必当金榜题名。”</p>
杨修闻言神色一黯。</p>
本来,这首次恩科举选拔最初只是面向太学生的考试,但是由于这次科举舞弊导致大量官员被牵连罢免,空出不少官位需要递补,故而,苏曜特意加大了此次科举取士的名额和应试范围。</p>
凡是在考试前十日,能够抵达京师报名的人员,皆可参加本次考试。</p>
同时,没赶上也不要紧,明年还会再办一次特科,不显户籍的接纳在京人员参加本地乡试,与次年各地正式通过的乡试人员一同,角逐来年会试的资格。</p>
再加之,由于参考会试的年龄限制仅十五岁,故而杨修虽然上次考试由于并非太学生的缘故没法参加,但这次是完全有会的</p>
如果他不是犯官之子的话:</p>
“刑家之子不得参加科举,那苏贼真是好歹的心啊!”范公子义愤填膺道。</p>
不过杨修倒是摇了摇头,似是看开:</p>
“范兄不必如此。”</p>
“便是察举制时,若非特赦,也需身家清白(三代内无犯罪记录)才可受举。”</p>
“而我观苏曜的科举法,虽有刑家之子不得参加科举的要求,但同时也有担保参考的破例条件。”</p>
“只要得到一名三品以上高官或者三位本郡举人的担保,便是刑家之子亦有会参加科举。”</p>
杨修显然没有放弃,他的眼中闪着希望的火光。</p>
其父杨彪因科举舞弊处斩,弘农杨氏一朝跌落云端,从人人羡慕、尊崇的清贵名门变成了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的存在。</p>
也因此,杨修比任何人都更加迫切的想要参加科举,以堂堂实力来回应质疑,重振家门。</p>
“这好办啊!”</p>
袁浩一拍大腿:</p>
“我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那举人如今还没正式科举,咱们找不到,但这三品以上的高官还不是到擒来”</p>
“你且等着,为兄这就去联络各方人脉,一定帮你找到保人!”</p>
干就干,两人分工明确,很快行动。</p>
袁浩利用袁家的资源,四处奔走设宴,邀请高官显贵来袁府相聚,请其为杨修作保。</p>
而杨修则遍访名师,请其来袁府教学,抓紧时间在这最后一个月的期限内给众世家子弟补课。</p>
必须要的是,两人在此事上绝对可是尽心尽力,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p>
先杨修,有着杨家昔日的人脉,以及自己在学业上的专注,他很轻松的就能找到究竟是哪些大儒可能参与新一轮的科举出题,并借着袁府的资源发出重金邀请。</p>
然而,这些大儒们却大多婉言谢绝了杨修的邀请。</p>
他们深知苏曜对科举之事的重视以及此次科举舞弊案的影响,不敢轻易卷入其中,生怕因与犯官之子有所关联而惹祸上身,即便袁府开出了极为丰厚的报酬,也未能打动他们。</p>
更甚至,就在他行动的时候,很快就传出消息,出题大儒们将实行封闭化管理,几乎一夜之间,在众人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些名师大儒们便消失了踪迹。</p>
杨修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在学术上稍有造诣但名气稍逊的先生来授课。这些先生虽然也尽心尽力,但终究与那些大儒们有着不的差距,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p>
而袁浩那边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他费尽心思邀请来的高官显贵们,在听到要为杨修作保时,大多都面露难色。有的找借口推脱有事在身,有的则直接表明不愿趟这趟浑水。</p>
他们都清楚,在苏曜的铁腕治理下,任何一点不慎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p>
这把袁浩气的是咬牙切齿,但是不得不,这显然是明智的选择。</p>
因为,就在不为人知的地方,王凌的锦衣卫早已将一切尽收眼底:</p>
“大将军,袁家和杨家的人最近正四处活动,是否需要咱们出面警告一下”</p>
苏曜听闻后摆了摆,轻笑一声:“不必,且让他们折腾去吧,只要不违反规定,就无需出面干涉。”</p>
“科举乃国之根本,容不得纰漏,他们这般折腾,也算是给咱们查漏补缺,看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p>
没有任何政策是一经确立就完美无缺的,苏曜自然也很清楚这一点。</p>
故而,他一边暗中嘱咐王凌,密切关注各世家的举动,同时留意朝堂内外对科举改革的各种反应,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科举制度。</p>
随着考试日期的逐渐临近,洛阳城的氛围也愈发紧张。</p>
不论是世家还是寒门学子,都在最后阶段进行着紧张的冲刺复习。</p>
最终,杨修依然还是没能找到愿意担保之人,只能无奈地看着其他考生踏入考场,将希望留待以后。</p>
而袁浩虽然是有做最后一搏,但临时抱佛脚终究难以有质的飞跃。</p>
考场上,他虽然觉得自己这次发挥已远超以往,但当揭榜之日到来之时,还是没能在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p>
袁浩在杨修的陪同下呆立在榜单前,呼吸急促,周围学子们的欢呼雀跃与他可谓毫无关联。</p>
堂堂四世三公的袁家子,竟然在这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成为了家族第一个无缘出仕的败者。</p>
而会试三甲更是有二人被寒门夺得,甚至连榜首会元的名字袁浩都没有听过!</p>
那三人分别是:豫州颍川戏志才,关中扶风法正,以及兖州泰山的周宇。</p>
这次科举揭榜的结果一经公示,很快便在朝野之间掀起了一阵惊天的波澜。</p>
不管是朝廷公卿,还是乡野村民,他们都心有预感,这天下的格局,要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