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带大明打上月球</p>
朱翊钧缓缓问道:“两位先生,前些日子太仆寺和钦天监制出一台神奇的器具,还邀请两位来看过。”</p>
李时珍和万全连忙点头:“臣等看过。那台器具名叫显微镜,甚是神奇。佛经有云,一沙一世界,果真如此。”</p>
“臣在显微镜里看过京城河水里取出的一滴水,万万没有想到,里面还有那么的虫子,肉眼难见,只有用那显微镜才看得到。臣当时是惊讶万分,连看了好几遍才敢相信所见不假。”</p>
望远镜出来了,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自然很快就出来了。</p>
钦天监现在快要成大明科学院了,它先搞出钟表,随即搞出了天文望远镜。</p>
有了天文望远镜,对天文观察便利许多,对算经纬度、定历书大有帮助。</p>
现在的历书,很神圣的。</p>
百姓们基本上是按照历书里二十四节气耕种。现在大明沿用的还是洪武年间编制的大统历,两百年一直没修改过,到了该编新历书的时候了。</p>
现在又折腾出显微镜来。</p>
当然了,这离不开太仆寺的支持。大明最精良的工匠全在它那里。</p>
振兴大明科技,钦天监和太仆寺加油!</p>
朱翊钧点头道:“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以前不是我们愚昧无知,只是受限于眼睛所见过于狭窄。</p>
现在我们借助工具,看得更远、更细,行得更远,知也要跟上。”</p>
“太子英明!”李时珍和万全连忙齐声道。</p>
“两位先生通过显微镜看到水滴里的微虫子,嗯,孤给它们取名字为细菌。当明白人得病,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细菌。尤其是腹泻、肚痛等疾病,比如痢疾,就应该是喝下这些水,水里的细菌在肚子里作怪。”</p>
“殿下所言极是。”两人的头点得跟鸡啄米。</p>
“两位先生看过对比实验,同样河水分两碗,先各取一滴水,在显微镜下都能看到细菌。其中一碗煮沸,一碗依旧,再各取一滴水,在显微镜下依旧的水依旧有细菌,煮沸的水却再难看到细菌了。”</p>
“正是!生水煮沸,变为熟水,便可确保身体无虞。”</p>
“是的,这就是孤此前给你们的疾病预防之。生水煮沸,是预防;大疫之地,口带纱布口罩,广撒石灰水,隔离患者,焚烧尸体,也是预防。细菌水里有,我们呼吸的气息里难道没有吗”</p>
万全点头赞同道:“太子英明。此前没有显微镜,臣等怎么也想不到水里还有如此微细菌,现在亲眼所见,铁证如山。水里如此,气息里想必也如此。”</p>
李时珍附和道:“太子天资神授,得预防方略,是大善之法,是活万民的仁德之举,必须尽快大行天下。”</p>
“两位先生所想,也是孤所虑。”</p>
现在自己要把改善百姓生活待遇摆上议题,公众卫生健康是重要一项。</p>
一是争取民心,刷名望。</p>
医治疟疾、预防天之事,足以让自己暴涨一波民望,流芳千古。民望这玩意,需要时时刷,不嫌多,刷得越多,自己的地位越稳。</p>
文成武德,泽被苍生!</p>
第二是提高卫生条件提高大明婴儿存活率,以及降低疫病的流行。这两个瘪犊子玩意,在古代是减少人口的大杀器。</p>
自己要是能把它们打压下去,大明的人口能暴涨。</p>
现在自己把治疟疾的药发明了,预防天的法子搞定了,天下之大,大明都可以去。但是人口要跟上啊。</p>
不能大明陆海军在前面咔咔猛打,打下大片大片的新疆域,结果转头一看,人不够,没法子移民,这不耽误工夫吗!</p>
爆生产力!</p>
爆人口!</p>
朱翊钧继续道:“太医院那个构,孤把它改组了,分设医政、药政、防疫等局。以后专事天下医政,专职黎民卫生。”</p>
“卫生,防卫其生,令合其道。妙哉!”</p>
“先从京畿开始,每县设卫生所,分科设医生、护工,给百姓看病,以药王馆研制的中成药为主,辅以药方抓药。设防疫站,专事防止瘟疫。平日里多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教导百姓们</p>
密斋先生,孤认为重中之重是妇幼之事,一是孕妇,二是接生,三是婴儿护理。妇幼最是柔弱,那些细菌无孔不入,对她们危害最大,所以消毒是最重要的。消毒就是煮沸生水,蒸杀细菌之类的举措”</p>
改太医院、全医药学、善医药政、设卫生所、置防疫站</p>
</p>
朱翊钧巴拉巴拉地了一通,李时珍和万全全都铭记在心。</p>
一步步来吧。</p>
“密斋先生,还有外科,你那边要抓紧完善,可以与军医馆合作,他们最需要外科医治人才。</p>
三国华佗都能给人动刀子了,上千年过去了,你们医术怎么越学越回去”</p>
万全有些为难地道:“殿下,外科之术诀窍在于知道人体构造,筋骨、血管、器脏,这些没法凭空虚想。”“孤知道你的意思。去刑部要人,大明一年那么多杀人越货、作奸犯科的死刑犯,不用弃市,改绞,尸首留给医学馆解剖用。也算是这些家伙死后赎罪!待会孤要跟刑部、大理寺议事,到时一。”</p>
“谢殿下。”</p>
“好,密斋先生,你为太医院左院正,管着医政、防疫。东壁先生,你为太医院右院正,管着药政。尽快拟个章程出来,把太医院好生改一改。</p>
孤早就看那些尸位素餐的东西不顺眼,该叫他们卷铺盖滚蛋的就滚蛋。太医也敢世袭难怪出了一群不学无术的混账玩意。”</p>
万全连忙问道:“殿下,太医院改制,那宫里和勋贵、百官看病怎么办”</p>
“孤不是把北城北居贤坊的柏林寺划给你们,用作医学馆所用吗”</p>
“是的。”</p>
“孤知道附近还有空地,叫顺天府一并圈进去,除了修建医学馆,一并修建京师医院。以后勋贵、百官们都去那里看病。</p>
至于宫里,孤在西苑设立有医所,以此为基础扩建,在中书房那里,设一个入内御医所。医学馆和京师医院的医师,择有医术高明者轮流到那里坐诊,专事给禁内看病。</p>
嗯,入内御医所专设一个育婴堂。”</p>
看到两人有些不解,朱翊钧眼睛微微一眯,“紫禁城里,不久会有皇子或皇女诞生,早做准备。密斋先生,一定要放在心上。”</p>
“臣遵令旨。”</p>
李时珍和万全面面相觑,连忙应道。</p>
想不到皇上这样寻欢作乐,还能有后妃怀上,果真是年轻火力壮。</p>
朱翊钧早就不信太医院那些人,嘉靖四十三年就怂恿皇爷爷嘉靖帝在西苑设立了医所,选京畿名医坐诊。</p>
后来把万全等地方名医请入京,就由他们轮流坐馆,现在趁把禁内医疗制度改一改。</p>
明朝的太医院真是一言难尽,皇上皇子公主医死一大堆,更不用里面的内侍和宫女,有病全靠扛。</p>
扛得过身体棒棒,抗不过就躺板板。</p>
不管它为何成了这个样子,反正到自己里必须要变,以后我可不敢把自己和老婆孩子的性命交到这些人里。</p>
李时珍和万全行礼告辞。</p>
朱翊钧起身,问祁言,“下一个召见谁”</p>
“回殿下的话,刑部黄尚书和大理院邹正卿。”</p>
“嗯,去传。”</p>
“遵令旨!”</p>
“肚子饿了,传些点心上来。”朱翊钧挥示意另一位内侍。</p>
“是!”</p>
朱翊钧出到院子外,慢慢走着,一边走一边活动臂。</p>
趁着正月间各衙门休息,自己抓紧时间跟官员们谈话。隆庆三年一开衙,会有大的变动,自己主持的新政会进一步推动。</p>
一步步进入改革的深水区。</p>
朱翊钧做着扩胸运动,想起刚才跟李时珍、万全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突发奇想,如果自己知道要穿越,提前把穿越三大神书:赤脚医生册、民兵训练册以及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带在身上,不定这会已经带着大明打上月球了。</p>
打上月球的事想想就好了,还是踏实点,带着大明在地球这个破球上尽量多占点地方。</p>
“殿下,点心来了。”</p>
四位内侍端着点心送到,摆在桌子上,朱翊钧跟着进来,抓起几个,往嘴里塞。正吃着,刑部尚书黄光升和大理院卿邹应龙进来了。</p>
看到朱翊钧吃得满嘴是渣,一时尴尬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