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三十二章:满清专制·工业国富
    天幕上。</p>

    乾隆稳坐于皇位上。</p>

    望着满朝文武意气风发道:</p>

    “准部、回部已定!”</p>

    “大清已安枕无忧矣。”</p>

    “自今日起!”</p>

    “天下始之以武,终之以文!”</p>

    </p>

    乾隆二十四年(59),大和卓之乱被平定以后,乾隆颁下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p>

    在这篇由皇帝亲自拟定的碑文中,记录了他平定准噶尔和大和卓叛乱的伟大功勋。</p>

    而同时,也提出下一步的治国方略。</p>

    “始之以武、终之以文”</p>

    </p>

    西晋明帝时期</p>

    司马绍挠了挠脑壳。</p>

    “多明显啊。”</p>

    这八个字的政治含义都快砸人脸上了。</p>

    所谓文治</p>

    其核心明白了就是为全国臣民确立一套“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p>

    是的,这一招最开始且最熟的。</p>

    是我大晋哒!</p>

    而乾隆的意思也很明确了。</p>

    “清朝疆土上的不安因素已经被武力结束了。”</p>

    “接下来就要对思想方面的不安因素动了。”</p>

    </p>

    平定准噶尔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一个阶段性新起点。</p>

    自清朝入关统治中国后,其基本思路就是“分而治之”。</p>

    真正的满洲八旗能打仗的就是那么几万人,要统治数亿人口、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国,首先就必须处理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蒙古族的关系。</p>

    其原则也可以很简要地总结为八个字。</p>

    “联蒙制汉、以汉制蒙”</p>

    </p>

    {这是可以的吗?}</p>

    {只要能看到,那就明可以。要是看不到,那就是不能。}</p>

    {有道理但这是句废话啊!}</p>

    {原来如此啊!满蒙联盟是清朝统治的根基,所以喀尔喀蒙古要叛乱的消息才能让乾隆皇帝吓得亲自写信道歉!}</p>

    {对,所以清朝皇帝对待蒙古族人和汉族人,在战略上必须要分开。}</p>

    {你看康熙消灭噶尔丹之前就对汉族知识分子和颜悦色,雍正一开始对准噶尔用兵就放松追缴积欠,乾隆在消灭准噶尔之前也是一样。}</p>

    {清朝的“文字狱”高潮是在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之后才到来,这正是这种战略思路的体现。}</p>

    {而且跟康熙朝、雍正朝那种针对个案严厉打击的方式不一样,乾隆二十二年(5)到四十九年(4)的文字狱是一个系统工程。}</p>

    {乾隆用其缜密的思维、酷烈的段,建立了专门服务于清朝专制统治的思想管控体制。}</p>

    {所以乾隆这人就很难评。}</p>

    {你不能否认他对于中国疆土的贡献,因为你否认了就是否认了自古以来,外境势力巴不得你否认呢。}</p>

    {但华夏风华也正式在他里开始绝迹,很多东西从这开始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去棒子和脚盆鸡那里去找。}</p>

    </p>

    大隋。</p>

    杨坚大体明白了清朝统治者的想法。</p>

    “既想要这片物宝天华,又想要自己凌驾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肯融入。”</p>

    “自寻死路。”</p>

    独孤伽罗也明白了。</p>

    “难怪”</p>

    “难怪雍正塑造的大清天命这么虚浮”</p>

    杨坚闻言沉思了一瞬,随即想通了独孤伽罗话里的意思。</p>

    “是啊,雍正看到了后果,他想在文化上和意识上的达到正统的结合。”</p>

    “但他又做不到像魏孝文帝那样全面汉化。”</p>

    “所以,他塑造的大清天命很容易就被推翻了。”</p>

    “而乾隆要正统就好了。”</p>

    “天命不重要。”</p>

    </p>

    乾隆二十四年(59),也就是彻底平定南疆的这一年。</p>

    乾隆下令成立通鉴辑览编修馆,编订一部符合清朝意识形态的新的中国通史。</p>

    以首席军大臣傅恒、军大臣来保、内阁大学士尹继善和刘统勋四人为总裁。</p>

    设副总裁七人、提调官十五人、收掌官五人、纂修官十二人、校对官十人、总校官十二人,写成的书稿随时上呈皇帝批阅。</p>

    而对于编修此书的目的,乾隆在其撰写的序言中,康熙之前就有御批通鉴纲目作为对历史研究的最高指示,但只是提纲,没有对旧有的史书进行修订,所以乾隆才编了这套书。</p>

    对从黄帝以来直到明末,共计四千五百五十九年的历史,按照“大公至正”的标准进行编写,以此为天下万世君臣学习的典范。</p>

    乾隆三十三年(6),全书完成,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名义颁行天下。</p>

    要求天下士人认真学习,历史研究必须以此为准绳。</p>

    而这套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强调臣民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并论证清廷入主中原的合法性。</p>

    乾隆从“天下一家”和“大一统”的角度重建“正统观”,重新论证了历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p>

    依靠春秋等传统经典中为自己寻找依据:“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此亦春秋之法,司马光、朱子所为亟亟也。”</p>

    强调“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谁建立了“大一统”的政权,谁的政策措施有利于百姓的生活,谁就是自然的“正统”。</p>

    通过这部书的广泛传播,清朝首次占据了“道统”的制高点,有效地宣传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p>

    </p>

    大唐。</p>

    李世民背负双,仰天长叹一声。</p>

    “天纵奇才啊”</p>

    “乾隆在处理满人身份认同关系上,发明了一个双轨并行的思路。”</p>

    李承乾的境界还没达到能摸“天命”的时候,他只能向父亲询问道:</p>

    “天下人之天下这很有道理啊?”</p>

    李世民微微低头看向他,看了好一会儿才轻叹道:</p>

    “乾隆在承天受命这一环节的论证,其实是彰显弘扬了另外一套天命逻辑。”</p>

    “那就是对于“天”的独特解释。”</p>

    “即天命是强势权力的体现。”</p>

    “是扶助有势力的大国或大君才是继承“天命”的表现。”</p>

    李承乾一开始还没反过味儿来。</p>

    但他看到阿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自己又重复思索后。</p>

    顿时一片毛骨悚然!</p>

    清帝的意思就是,清朝虽属于关外崛起的新型帝国,完全不同于汉唐明这类兴起于中国内地的王朝,却照样具备诞生圣王的能力!</p>

    其取得政权的方式正大光明!</p>

    换句话,他把大清的天命理念转换成了儒家天命观。</p>

    以儒家天命观来论证大清正统性!</p>

    你想否认大清正统?</p>

    可以。</p>

    你先否了儒家正统!</p>

    你想否了儒家正统?</p>

    可以。</p>

    你先否了历朝历代!</p>

    否不了?</p>

    那我大清就是顺天应命的正统!</p>

    </p>

    大明洪熙时期</p>

    朱高炽颤着嘴皮子,一句话都不出来。</p>

    后世子弟一直在乾隆多厉害。</p>

    其实他并没有太在意。</p>

    实话,武功是挺厉害,财赋税收什么的也不错。</p>

    但这些都是基于雍正改革的功劳。</p>

    平衡权术确实也炉火纯青。</p>

    但会这一也不是就凤毛麟角了。</p>

    可是这一套连招出来。</p>

    朱高炽明白了。</p>

    因为乾隆所做的就是他爹想做却没做到。</p>

    重塑正统!</p>

    这个正统不是一国一代的正统。</p>

    是真真正正!</p>

    一如始皇帝、汉高祖那般将“大一统”印在这片土地上的正统性!</p>

    </p>

    “他将清朝的正统接续上宋朝理学道统之一面。”</p>

    “同时又继承元朝有关大一统的思想与遗产。”</p>

    朱高炽的胖脸上是朱瞻基从未见的肃穆。</p>

    “只有把宋元两朝的特点全部吸收进正统建构的体系,才堪称合璧。”</p>

    “因为宋元从统治风格上各有利弊。”</p>

    “宋朝发明理学大义,奠定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却因疆域狭,难成一统之局,只能凭借排斥异族维系正统之位。”</p>

    “元朝虽然实现了疆域大一统,却因德性未臻圆满而早早败亡。”</p>

    “他恰恰是汲取了两朝统治之长而避其所短。”</p>

    朱瞻基咽了口吐沫,干涩道:</p>

    “这是好事吧?”</p>

    朱高炽肃穆的表情维持不住了。</p>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惶恐与无力。</p>

    他垂着头,叹声念叨着:</p>

    “是好事是好事”</p>

    “前提是他的出发点不是以满治汉。”</p>

    朱高炽又抬起头看向天幕。</p>

    看向那条与华夏衣冠截然不同的辫子,呢喃道:</p>

    “不是满汉有别。”</p>

    朱高炽似乎透过天幕看到了乾隆。</p>

    他正高高在上的俯视大清。</p>

    眼神中只有一道情绪。</p>

    朕要大清,亿万斯年!</p>

    </p>

    编书期间,清朝还在西南边跟缅甸打了一仗。</p>

    起因是缅甸方面不断侵略骚扰云南地区。</p>

    战争持续了五年,清军屡战屡败、死伤惨重,乾隆连续斩杀了好几员前线大将,又派出自己最信任的舅子、首席军大臣傅恒到一线指挥,也未能扭转局面。</p>

    傅恒也在前线染病,返回北京后不久就病死了。</p>

    但缅甸方面更无法承受长期战争带来的损失,最后还是主动求和。</p>

    乾隆三十四年(69),双方达成和平协议,云南边境恢复了安宁。</p>

    </p>

    大明。</p>

    朱元璋现在不关心南边的边疆问题了。</p>

    他现在就想知道乾隆又干了什么!</p>

    对于乾隆他判定错了。</p>

    这人狠辣程度比雍正厉害多了!</p>

    雍正是面狠慈。</p>

    乾隆才是真的狠!</p>

    他要绝根啊!</p>

    朱元璋面沉如水、一言不发。</p>

    你想满套汉皮?</p>

    老子不把辽东掘地三尺就不姓朱!</p>

    </p>

    乾隆三十八年(3),编完新中国通史、掀起了十几个文字狱大案的皇帝依然不满足于目前的“文治”力度。</p>

    </p>

    天幕上。</p>

    乾隆慢悠悠在殿内踱着步子。</p>

    对着眼前的几位大臣幽幽道:</p>

    “朕在位期间,要在武功文治上给子孙留点产业。”</p>

    “武功上圣祖已经开创了基业,朕也把圣祖创的基业扎得更瓷实些。”</p>

    “文治上,朕是太平皇帝、开创之主。”</p>

    “理所当然要做得更好点。”</p>

    “所以,朕想修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p>

    “把现在皇史里的秘藏书全编进去,同时征集海内民间所藏图书一齐编入。”</p>

    乾隆站定窗前,看向窗外。</p>

    “朕要它,比永乐大典还壮观!”</p>

    一位大臣叩首出声问道:</p>

    “太平盛世国富民殷,当用孔孟正道导人向化。”</p>

    “却不知此书陛下意为何名?”</p>

    乾隆沉思一瞬,轻声道:</p>

    “经、史、子、集,全收无遗。”</p>

    “就叫它四库全书吧。”</p>

    </p>

    这一年,乾隆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要将全天下所有的书都搜集起来,编一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丛书。</p>

    为此,他在收集图书的谕旨中特别强调,文字忌讳问题将会被宽容,不会追究进呈者的责任。</p>

    收集图书的命令颁布下去,地方上很快就送上来一万多册图书。</p>

    乾隆亲自翻阅,看了很久,却发现这些图书竟然没有一字一句触犯“文字禁忌”</p>

    </p>

    大宋真宗时期</p>

    赵恒撇了撇嘴。</p>

    “钩直饵咸的。”</p>

    “谁真信你的话你死的快!”</p>

    编书既是目的,也是段。</p>

    以编书为理由,也趁对全天下流传的各种图书做一个摸底,搞清楚到底有哪些是有问题的。</p>

    你文字有问题不会追究进呈者的责任。</p>

    但谁也不想真的呈上来一本有政治问题的图书,给自己找麻烦。</p>

    刘娥思考明白,惆怅道:</p>

    “乾隆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p>

    “又一场焚书浩劫要开始了。”</p>

    </p>

    乾隆下旨指责各地官员,收集了这么多书,岂有“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p>

    他要求各地加紧搜查,“如有不应存留之书,即速交出”,否则“承办之督抚等亦难辞咎”</p>

    </p>

    {这就把话头挑明了?我还以为能再拉扯一会儿呢。}</p>

    {本来就是为了编书的同时禁毁各种反动书籍的目标,现在目标没达成能不急吗。}</p>

    {唉,编书运动的面纱被撕下,变成了赤裸裸的查办禁书运动了。}</p>

    </p>

    乾隆三十九年(4)十月,广东方面率先报告,从一户人家里搜出来屈大均的几本违禁图书,经过审理,要求将案犯斩首。</p>

    这也是之前文字狱的一贯处理方式。</p>

    但乾隆这次特别宽大,在谕旨中:违禁的书籍当然要坚决销毁,但案犯可以不用追究刑事责任。</p>

    然后昭告天下,连被搜出来的都不处罚,主动上交的就更不必担心了。</p>

    在乾隆的督促和鼓励下,不断有违禁图书被查找了出来。</p>

    而这一年,它也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年份,也就是公元6年。</p>

    </p>

    天幕上。</p>

    一名外国人正在低头鼓捣着什么。</p>

    一系列由钢铁组成的复杂结构在轰鸣与水汽中自主运动着。</p>

    </p>

    在这一年,英国人瓦特改良了高效率的蒸汽,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p>

    </p>

    清朝前的一种皇帝俱都目瞪口呆。</p>

    而早已见过这一面的李世民则脸色越发深沉。</p>

    </p>

    一名外国人正在伏案狂书。</p>

    </p>

    亚当斯密出了国富论,为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p>

    而此时,中国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皇帝和他下的官僚精英们。</p>

    则正在关注如何继续查抄更多的违禁书籍,以禁锢全体中国人的头脑,以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完全符合满洲专制统治的需要。</p>

    截至乾隆四十一年(6),仅江西一省就查出八千多部违禁图书,并送到北京销毁。</p>

    但查抄的“成果”仍然不能让乾隆满意,当四十多年皇帝的乾隆早就明白,单靠宽大仁慈和督促并不能解决问题。</p>

    所以在“鼓励宽容”的方式发挥完作用以后,恐怖和残暴的段开始登场。</p>

    乾隆四十二年(),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英国的时候。</p>

    乾隆皇帝也将他的文字狱推向了最高潮。</p>

    </p>

    想点什么,却又不知道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