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所的,朱由检之前也想到过,现在又经对方这么一提醒,朱由检再次意识到,或许打水井在山陕的效果,并不会像自己想的那么显著。</p>
见朱由检到了脸色有些不好看,善于揣摩人心的温体仁,起身道:“陛下,打水井在山陕有没有效果,并不能只靠猜测,还需实地检验一番才是。”</p>
“臣看不如让科学院那边,先打造一些那个什么打水井,再由工部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工匠,带着水井去往山陕。”</p>
对温体仁的建议,朱由检很是赞成。</p>
“首辅所言,深得朕心。”</p>
“王大伴,传朕旨意,命科学院加紧打造一些水井,再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即刻前往陕北。”</p>
“臣遵旨。”</p>
王承恩躬身领命。</p>
朱由检吩咐完后,又将目光看向了面前的几位大臣。</p>
“无论水井在山陕的效果是否显著,但其确实能够从地下,将水汲取上来,相比传统的水井,要更加的省力、高效。”</p>
“朕以为,这等利器对,就是利器,需要尽快在大明铺开。”</p>
“这笔银钱,该从哪里来?”</p>
朱由检将问题抛出来后,就静静的等着自己的这些肱骨回答。</p>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管理大明钱袋子的郭允厚,率先站了出来。</p>
“陛下,臣以为,对山陕等一些受灾较严重的,可以由朝廷出钱,为百姓们打井,缓解旱情。”</p>
“而在其他地方,朝廷则以成本价,出售被百姓。”</p>
郭允厚完,朱由检笑道:“郭卿,朕可提醒你,如果要在山陕推广的话,这可不是一笔数。”</p>
“据方以智估算,在京城打一口水井的成本,就要花费近二十枚银元。”</p>
“按照最新的黄册统计,山陕两地各县人口,平均下来一般都在二十万左右,</p>
按照一百人一口水井算,一个县也需要两千口水井。”</p>
“相比京城,陕西那地方想要打出水,水井的成本恐会翻倍,这就需要八万枚银元,这还不算工匠们的工钱。”</p>
“单是延安府,就下辖三州十六县,如此一算的话,光是延安府的银钱”</p>
“陛下,这笔银元户部可以出,但不能全都都由户部出。”</p>
郭允厚额头有些冒汗,赶紧出言打断了朱由检。</p>
朱由检顺着他的视线,看向了工部的徐光启,心里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p>
“郭卿的意思是,工部也要出钱?”</p>
“陛下圣明!”</p>
郭允厚躬身奉承道。</p>
徐光启闻言,当即面色不善的看向郭允厚。</p>
“郭部堂,你这是什么意思?自朝廷改革税政以来,朝廷花费就全都由户部统一支出,哪有工部出钱的道理?”</p>
郭允厚不客气的反驳道:“徐部堂,如果工部愿意将官营工坊,全都还给户部的话,那这笔银钱,户部就全出了,怎么样?”</p>
朱由检听后,当即眉头一挑,好嘛,郭老抠在这里等着呢。</p>
</p>
果然,徐光启听到郭允厚让他交出官营工坊,当即就不干了。</p>
“郭部堂,官营工坊交由工部统一管理,这是陛下的意思,难道你要抗旨?”</p>
郭允厚没有一点让步的意思,上前一步道:“徐部堂,郭某自是没有抗旨的意思,你也不用给郭某扣帽子。”</p>
“官营工坊每年刨去所有的成本,利润在四百多万枚银元左右,这么大一笔钱留在工部作甚?”</p>
徐光启也吵出了真火,怒气冲冲道:“工部需要兴修水利,打造兵器,修缮”</p>
“行了,这些钱哪一笔不是户部出的?”</p>
郭允厚的嗓音也提高了几分。</p>
打断了徐光启的话,郭允厚对朱由检躬身道:“陛下,山陕打井的费用,户部可以出三成,另外七成需要工部拿出钱来。”</p>
他早就对工部管理官营工坊不满了,现在有会从工部抠出钱来,他自是不会轻易放弃。</p>
徐光启被郭允厚气的胸口剧烈起伏,怒声道:“七成?不可能!”</p>
“三成!工部最多出三成。”</p>
徐光启也知道,工部这次是真的要出血了,不然郭允厚是绝对不会松口的。</p>
朱由检就坐在那里,看着两人争吵,并没有出言劝阻的意思。</p>
郭允厚听到徐光启只愿意出三成,狠狠地一甩袍袖,不再搭理对方,转而对朱由检拱道:“陛下,兴修水利本就是工部的职责,臣建议水井的费用,皆由工部支应。”</p>
“郭万舆!”</p>
徐光启顿时气结。</p>
“徐部堂,户部赈灾这没有问题,但水利是不是你”</p>
“行了!你二人要在御前上演全武行吗?”</p>
温体仁见两人距离越来越近,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的意思,当即起身大声呵斥道。</p>
两人虽都是正二品尚书,还都是阁臣,但毕竟温体仁乃当朝首辅,权威在那里,见他站出来,两人也不好再继续争论下去了。</p>
朱由检心里有些失望,但却不好表现出来,有些惋惜道:“好了,两位卿家都是为了政务,莫要伤了和气。”</p>
“朕看不如一家一半吧,朝廷在山陕两地推广压水井的费用,由户部个工部两家共担。”</p>
两人虽是有些不甘,但也只得躬身应下。</p>
解决了钱的事,接下来就是铁的事儿了。</p>
清了清嗓子,朱由检再次开口道:“银钱的事解决了,那诸卿就再议一议铁的事儿吧。”</p>
群臣皆是有些不解的看向朱由检。</p>
“随着朝廷和民间对钢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现有的工坊,已经难以填补这么大的空缺。”</p>
“今儿个,宋应星向朕建议,允许民间开设钢铁工坊,诸卿怎么看?”</p>
这次先开口的是徐光启,朱由检的话音一落,徐光启就起身道:“陛下,我大明对铁并未施行专卖。”</p>
“洪武后期,因官营铁厂的产量超过实际所需,以至朝廷大量关闭官营铁厂,使得民间出现大量私人铁厂。”</p>
“宋祭酒所的允许民间开设钢铁工坊,应该是对民间敞开新式冶铁技艺。”</p>
“对此,臣并无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