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衙外。</p>
百姓们得知沈遇安下的命令,有人不愿意了,人数还不少。</p>
“为什么?玉米和红薯收成比稻谷多,我们想全部种红薯和玉米。”</p>
面对百姓们的声音,沈遇安也没选择逃避,而是从府衙内走出来。</p>
“诸位父老乡亲,请听本官一言。”</p>
南海郡的百姓还是很信服沈遇安的,他一开口,本是吵闹的百姓们瞬间安静了下来。</p>
沈遇安看着底下的百姓,也不怪他有些偏心南海郡的百姓,实在是南海郡的百姓对他这个知府也很爱戴。</p>
“大家都是种地的好,也知晓这田地每年都要养上一养,不然上等的良田会变得越来越瘠薄。”</p>
“这次的玉米种子和红薯的根茎虽不少,但本官作为岭南知府,不止要让南海郡的百姓丰衣足食,也要顾及其余三州八郡的百姓,余下的种子,本官要发给</p>
百姓们相顾无言,他们知道沈遇安得对,田地每年是要养一养的,知府大人也不止是他们南海郡一郡的知府。</p>
见百姓们听得进去,沈遇安继续安抚道:“你们相信本官,等秋收后,全岭南的百姓,种出更多的玉米和红薯,解全岭南百姓贫苦之急,明年大家能种更多红薯和玉米。”</p>
他今年打算大干一场,就算全岭南的百姓们不能种上一半的红薯和玉米,也要种上三分之一。</p>
“再,这红薯和玉米味道虽是不错,哪能就不种稻子呢?那今年的粮税怎么办?陛下今年可没减少粮税。”沈遇安打趣道。</p>
百姓们不好意思地呵呵直笑。</p>
有人出声道:“我们老百姓只知道要种丰收的粮食,倒是忘了稻子不能不种,知府大人海涵。”</p>
百姓们跟着那人求饶,有些憨厚老实的百姓眼看就要跪下。</p>
沈遇安示意衙役们把人搀扶起来。</p>
“行了,现在是农忙时节,大家回去收拾田地吧。”</p>
沈遇安完,转身进了府衙。</p>
百姓们也不再闹事,三三两两离开了。</p>
很快,</p>
一些闭塞的村寨,都有衙役下去传话,让留着田地种新粮食。</p>
偏僻的村寨百姓对此不以为意。</p>
“大人,册子递给沈遇安。</p>
这本册子是</p>
“让高庆等人通知各州郡,让各个村寨的村长,或者得上得话的人,十日后到南海郡官田一趟。”</p>
玉米虽然已经收了,但地里的红薯还在呢。</p>
他就不信亲眼见到红薯收成的百姓,能抵得住这个诱惑。</p>
他一个后世来的人,见到地里的红薯收成都激动不已,更何况生产底下的大楚百姓们了。</p>
“务必让各州县的县令配合,如有不配合、阳奉阴违的官员,治渎职及不敬上司之罪。”</p>
沈遇安完,中的公文也写完了。</p>
下了令,当然也要下公文,不然到时候有人耍赖不认,反倒没由头治罪了。</p>
陆大人接过公文下去了。</p>
这一次的新粮种,莫沈遇安,他和任大人也盯着呢。</p>
他就等着立下大功,加官进爵呢。</p>
</p>
任大人更不用了,一大把年纪从京城到岭南来,不是没背景就是得罪了人。</p>
很不巧,任大人是后者,若是不拼一把,日后也就在岭南或者更犄角旮旯的地方待一辈子了。</p>
陆大人和任大人严格执行沈遇安的命令。</p>
临州和化州两州不用衙役去送公文,早早就把登记好的数量送到府衙来。</p>
这两州的官员年前还沈遇安年轻气盛,着急立功。</p>
地里的玉米一熟,两地官员夜里睡觉都能笑醒。</p>
特别是最近,他们私下悄悄挖了一点点红薯,</p>
这不,就怕要的红薯根茎和玉米少,登记的数量更是多得离谱。</p>
要不是沈遇安下令百姓们还要留着一半的地种稻子,他们要的粮种更多。</p>
但上有对策,下有政策。</p>
两地官员这会儿已经鼓动百姓们开荒。</p>
“大家最近多收拾些地,修整好了去县衙办理,此事县衙优先办理。”县令站在荒地附近,对着锄地的百姓喊道。</p>
“那红薯和玉米收成多少,你们都知道,只要辛苦这几个月,等秋收,便是府衙回收粮种,到你们头的银钱也不少。”</p>
“太好了,县令大人。”</p>
众人这次是个遇,上到官员,下到百姓们都忙活着。</p>
“张猎户,你也来了?”</p>
脸上有一道疤的张猎户沉默地点头,“我力气大,多开两亩地,日后也不用冒着危险进山。”</p>
“咱们老百姓还是要有田地。”同村的村民附和道。</p>
“都在附近的村寨上几声,本官怕赶不及通知完</p>
一把年纪,但力气不,正在锄地的村长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p>
县令满意地点头,骑马带着人离开,去下一个寨子。</p>
沈遇安这道隐含威胁的命令,还是有效的,比如,远在关隘口的司徒璟也听到风声了。</p>
“少将军,你这是真的吗?”许东问道。</p>
这可是亩产一百多斗收成的粮食,虽然知道沈大人有本事,但这收成对他们来还是个冲击。</p>
司徒璟还没出声,一旁的顾放开口道:“应该是真的,年前去送节礼的时候,就听了些风声。”</p>
司徒璟和许东望向他。</p>
顾放一脸无辜,“这么大的事,在南海郡不用打听都有耳闻。”</p>
“那为什么我们不知道?”</p>
“少将军你每日和沈二公子斗智斗勇,许东你每日去吃烤鸭买熟食和元护卫他们喝酒吹嘘。”</p>
司徒璟和许东对视一眼。</p>
“还等什么,快让人去给附近的官员漏点消息。”</p>
于是,本来离南海郡最远的关隘口,却是比不少州县还积极要粮种。</p>
十日后。</p>
城外官田处。</p>
从姓们凑热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