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3章 管谟业回乡
    第323章管谟业回乡</p>

    信的开头表达了对江弦的敬仰之意,又谈了谈阅读过红高粱以后的读后感,最后情深意切的写:</p>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所以对玉米、大豆、地瓜、谷子、高粱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对高粱,时候家境贫困,兄弟姐妹5个,常吃高粱面的窝窝头。</p>

    时间一长,肚胀难受,排泄受阻。</p>

    有一次实在受不了,拿了4个高粱面的窝窝头,跟邻家兄弟换了两个玉米面的饼子吃,竟感激了他5年,一直到学毕业。</p>

    现在想起来,对高粱爱,是因为它让人饱腹。</p>

    对高粱恨,是因为它让人便秘。</p>

    高密这片土地是肥沃的,标志之一就是盛产的红高粱。</p>

    非常荣幸,高密的红高粱遇到了您,遇到了诗神缪斯,使其具有了神性的光芒。</p>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感恩红高粱给予我的生命滋养。</p>

    作为一个不入流的诗人,我感谢红高粱这篇对高密文学的引领、倡导和贡献。</p>

    如果有这份荣幸,您尽可以来到高密做客游玩,我们必定扫榻相迎。</p>

    另外,如果有这份荣幸,我们十分乐意看到您能在文章中再谈一谈高密,您与高密之间的缘分,当然,这是我个人一点自私的想法,望您勿怪”</p>

    写好了信,张世家直接骑着自行车去邮电局投信,同时和那里的同志订购300册人民文学,指明了是要92年的第6期。</p>

    “世家!”</p>

    回去的路上,张世家被人喊住,扭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发管谟业。</p>

    “你咋回来了”张世家惊喜的看着身着橄榄绿的确良的管谟业。</p>

    “我回家探亲,来,抽烟。”</p>

    管谟业和他了几句家常话,然后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p>

    他兴奋道:“世家,我这次回来,有一篇一定要给你看一下!”</p>

    张世家两眼一亮,“巧了,老管,我也有一篇一定要拿给你看!”</p>

    张世家先管谟业一步,拿出92年第六期人民文学上的那篇红高粱。</p>

    而管谟业准备拿出的,则是写在红线条稿纸上的一篇稿,透明的胡萝卜。</p>

    时间往前拨回一些。</p>

    保定。</p>

    这会的保定还不是天天修路的保定。</p>

    雄安的千年大计尚没诞生,如今这座城市就像每一座北方城市一样普通。</p>

    放眼望去,灰突突的建筑,到处飘散着工业灰尘,街道特别宽阔,密密麻麻布满了电线杆和电线。</p>

    几个行人骑着自行车从胡同里穿过。</p>

    老胡同两旁都是饱经沧桑的老房子,默默地见证了保定这座老城的沧桑历史。</p>

    不同凡响的是东风中路上矗立着一座很气派的建筑,十几层高的酒店,上面写着燕赵两个字。</p>

    这是保定最高档的酒店:燕赵大酒店。</p>

    曾经是作为接待外宾的酒店,也是当时河北第一高楼。</p>

    今天这里开展了一场作品讨论会。</p>

    管谟业穿着一件墨绿色军装,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p>

    去年,他刚刚发表了一部短篇春夜雨霏霏,讲述了一个结婚不久的少妇在一个春雨霏霏的夜晚想念自己远在海岛上当兵丈夫的故事。</p>

    这篇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为他带来一笔稿费的同时,也让他顺利在部队中被提了干。</p>

    许多的喜悦接踵而至,这个来自山东汉子第一次感受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时间生出了不少狂妄的想法。</p>

    这次讨论会,讨论的是一位部队作家所作的文学作品战。</p>

    管谟业一改往日温厚性情,给出了非常多的尖利批评,认为战的文笔很粗,不够细密和精致,可以,这篇战最大缺陷,就是语言粗糙。</p>

    战的作家脸上有些挂不住,直接搬出了高山下的环。</p>

    “管谟业同志,军旅文学作品追求的就是语言简练,快速的给读者营造画面,这一点,连江弦的高山下的环这篇都是这样子去做的,你能高山下的环不是么这样的文字,还不够打动读者么”</p>

    恰巧,高山下的环这篇的编辑,十月的张守仁今天也来参加了会议。</p>

    这个时候,这位作家当着张守仁的面搬出高山下的环,这番话就显得非常有分量,掷地有声。</p>

    然而,管谟业仍旧保持着刚才的语气。</p>

    “我觉得高山下的环也算不上多么好的一篇,是江弦所创作的作品里有失水准的一部。”</p>

    这话可真是一语惊人。</p>

    要知道高山下的环这篇自从发表以来,受到的鲜和赞誉一片。</p>

    很多人都将这篇视作军旅的一个决定性突破。</p>

    更是在还未发表之际,便被文学界评为最好的当代军事文学。</p>

    可管谟业这个时候居然这是江弦有失水准的一篇。</p>

    这种与主流相悖的声音,不可谓不惊人。</p>

    很多人看向张守仁,等待着张守仁的反应。</p>

    张守仁在今天的会议中年纪算是最大的了,坐在众人中央,就像个沉稳的老大哥,只是一言不发的抽着烟听完了管谟业的这些话。</p>

    有别的作家听不惯,拍了桌子。</p>

    “管谟业,高山下的环是公认的写到人民心坎里的好作品,怎么到你这就不好了”</p>

    对方言辞激烈,管谟业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立场。</p>

    “高山下的环算不上,甚至我觉得这部作品根本不是,与其它是一篇,不如是电影分镜”</p>

    “这篇的水准,大概跟我在部队写的英模材料差不多。”</p>

    这话不可谓不刺耳了。</p>

    名动全国的,在管谟业眼里,竟然只是一篇英模材料的水平。</p>

    在场的人都听不下去,也看不下去,替江弦,也替张守仁戳着管谟业的脊梁,讨伐起这个不知深浅的后生。</p>

    “你这话就像是鸡蛋里挑骨头了,高山下的环在军事题材创作上,有着突破性的贡献,虽然在艺术上有粗疏之处,人物关系的设计也有过于戏剧化的痕迹,但其拥有的现实主义力量,完全能够盖过这些不足。”</p>

    </p>

    “你也不想想,如果是电影分镜,如果是英模材料,那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这些个英雄形象,还能打动的了这千千万万个老百姓”</p>

    “环这篇结构大开大阖,人物命运大起大落,制造的矛盾冲突紧张又尖锐,又自然的在其中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的演进,的可读性非常强,绝对不是你所的什么英模材料水平。”“我们有些同志,还是太眼高低了,自己明明没写多少文字,却整天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心浮气躁,不脚踏实地,如何创作出贴近于无产阶级的好作品。”</p>

    “”</p>

    管谟业努努嘴,没再激烈的去争辩,也没再话。</p>

    但任谁都看得出来,这子并没服气,并没认同其他人的观点,身上还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憋着一股很大的劲儿。</p>

    讨论会结束以后,管谟业回到部队,脑海中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写一个东西出来,一个能比高山下的环更好的东西出来。</p>

    他这个人创作速度很快,与世隔绝,大概了两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中篇,名为透明的红萝卜。</p>

    这个故事是他十二岁的时候发生过的故事。</p>

    那会他还在家乡山东的高密县生活,生活条件很差,所以也要帮着爸妈挣钱。</p>

    他在水利工地旁劳作之余,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pd会,回家以后更是遭到父亲的毒打。</p>

    管谟业将这篇文章创作完以后,读了几遍,自觉非常得意。</p>

    在的末尾,主人公黑孩面对队长对他的盘问,他先是“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然后“清澈如水”,又“满是惊恐”,最后“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出来”。</p>

    这份感受,既是管谟业儿时的记忆,又带入了上次讨论会其他人攻击他时自己的委屈。</p>

    所以主人公的形象,老实木讷,受尽欺负。</p>

    此外,的文字又带着几分前卫的魔幻色彩。</p>

    江弦是公认对西方的现代主义写作领悟最深的国内作家之一。</p>

    管谟业正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叙事方法同样不输于江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领悟不比江弦更浅薄。</p>

    创作完成以后,管谟业并没有第一时间投递给任何杂志。</p>

    他创作完成之后,喜欢先拿给朋友、同仁们看一看,再往杂志社投稿。</p>

    恰逢他回家探亲的假期批了下来,管谟业便带着这一篇以他的家乡高密为背景的透明的胡萝卜,回到他的这片故土。</p>

    这也就有了他和张世家的相遇。</p>

    管谟业先接过张世家上的人民文学,扫了一眼,“又有什么好作品”</p>

    “红高粱。”</p>

    张世家兴奋,“哎呀,好作品啊,写的非常精彩,我刚和邮电局订了300册,准备发到各个公社的文化站啊。”</p>

    “是么我先看看。”</p>

    管谟业闭关这么久,一门心思的投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并没关注文学界又有什么新的好作品问世。</p>

    听到张世家如此推荐,他翻看人民文学,扫了一眼,看到两个明晃晃的署名:江弦。</p>

    “又是江弦的作品”</p>

    “是啊,这回他写的还是咱们高密嘞。”张世家激动。</p>

    “写的高密”</p>

    管谟业感到一阵不可思议。</p>

    他回到家,简单收拾好以后,闷着头将红高粱这篇整个读了一遍。</p>

    读完以后,一种无法言语的复杂情绪出现在管谟业的心间。</p>

    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对话,鲜活而赤裸,充满犷迈的力量。</p>

    管谟业写透明的胡萝卜,背景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乡,写起这里的故事,他得心应。</p>

    但看过红高粱以后,他悲哀的发现,自己写最熟悉的家乡,居然会写的不如江弦。</p>

    这无疑是最讽刺的。</p>

    他一门心思想证明,自己并不比江弦差,所以写了透明的胡萝卜这篇。</p>

    可管谟业也不明白为什么,江弦居然也在自己的当中选择他的家乡为背景。</p>

    于是一个再也不能找借口遮掩的对比出现了。</p>

    同样是写高密这片土地,同样是带着魔幻色彩的写作。</p>

    管谟业能明显的感觉到。</p>

    自己所写的透明的胡萝卜就像是一个青涩的学生习作。</p>

    而江弦所写的这篇红高粱,完全是出自一个老练的大师笔。</p>

    这让管谟业回想起自己多年前第一次读到棋王以后的震撼。</p>

    那时候,他对那些文字感到深深的震撼,想象着江弦这名作家,一定是一个长袍马褂的妖道。</p>

    实际上,江弦只是和他一般的年纪。</p>

    等管谟业已经习作几年,开始觉得自己在文学方面有才华、有天赋,甚至觉得自己能比肩那位同龄作家的时候。</p>

    一场赤裸裸的对比就这么摆在了他的面前。</p>

    事实也摆在管谟业的面前。</p>

    他还没办法和江弦比肩,横在江弦和他之间的是一条鸿沟。</p>

    至少在三年之内,管谟业绝对无法抵达他那样的层次和境界。</p>

    “怎么样,那你看了吗”发张世家又过来串门,顺便和管谟业聊起红高粱。</p>

    “看了。”</p>

    管谟业脸上闪过一丝苦涩,道:“确实是,写的真好。”</p>

    事到如今,讨论会上的那份张狂和不服气已经收起来了。</p>

    甚至在张世家问起他那天要给他看什么的时候,管谟业语焉不详,没有敢把他那篇透明的胡萝卜拿出来,甚至提都没有提。</p>

    管谟业是感受到了环问世以后所有部队作家的心情:</p>

    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写不过一个不属于这个领域的人。</p>

    这绝对足以令每个自称作家的写作者们汗颜了。</p>

    (讨论会上管谟业对高山下的环的不屑评价是真事儿。</p>

    管谟业自己在节目里讲过这事儿。</p>

    而且他这话的时候,环原作者李存葆就在旁边坐着。)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