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324章 四大作家赏足
    第324章四大作家赏足</p>

    京城,沙滩北街2号。</p>

    人民文学杂志社。</p>

    从92年第六期人民文学发行至今,已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p>

    一部杂志流入市场,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p>

    “一、试销期。初入市场,经宣传介绍,被早期读者购阅,销路逐步展开;</p>

    二、畅销期。经读者群体的评介影响,在市场占有一定地位,销售量增加,流转加快;</p>

    三、饱和期。需要的读者已基本购得,经过一段畅销期流转减慢,销售量锐减;</p>

    四、衰退期。基本上无读者购买,销路停滞,甚至被市场淘汰。</p>

    ”</p>

    两个月,基本上是每期人民文学的进入饱和期的时间。</p>

    编辑们也比较关注这个时间点这期杂志的印刷数量,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一期发行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p>

    崔道怡和王扶都很关注第六期的印量数字。</p>

    这回人民文学如此大力度的推出红高粱这一部,自然是期待第6期的印量实现一个惊人的突破。</p>

    今年已经是92年了。</p>

    正值纸面印刷时代最美好的时光。</p>

    这会儿的中国人或许没钱买电视、没钱看电影,这会儿也没有那么多电影可看。</p>

    所以就看。</p>

    因为杂志非常便宜,一个工人也订得起。</p>

    在这一年,质量哪怕很一般的作品,也可以印几万册。</p>

    而这时候那些最好的杂志,收获有着20万的印量,十月0万,当代60万,城60万,诗刊50万。</p>

    而人民文学这本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p>

    每期都有足足50万的恐怖印量。</p>

    “出来了没有”</p>

    “快了,快了。”</p>

    崔道怡拉着一名主管发行的编辑,盘问着第6期的印量。</p>

    编辑噼里啪啦敲着算盘,还没有计算出来。</p>

    这会儿连计算都没,更别提什么计算器了,最好的工具就是算盘,每个学生都得背着算盘去上学。</p>

    很难想象,这年头每个学生都必学的算盘,才不过几年的时间,就成了完全搁置不用的古董。</p>

    崔道怡也不急于一时,他出去借其他单位的厕所尿了个尿,回来以后,发现办公室里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息,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喜色。</p>

    “崔老师!”</p>

    管发行的那位编辑激动的握住他的,嘴都乐歪了。</p>

    “崔老师,咱们第6期印量,破两百万了!”</p>

    “两百万”</p>

    咝。</p>

    崔道怡浑身一抖,异常兴奋。</p>

    “具体是多少”</p>

    “两百一十三万册!”</p>

    哎呦我的个娘。</p>

    崔道怡大脑一麻,感觉自己人都飘了。</p>

    就像是喝了高粱酒,而且喝得很酣畅。</p>

    这才两个月的时间,就印了两百多万册,这个不同寻常的数字,意味着第六期上一篇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p>

    毫无疑问,这篇是江弦的红高粱。</p>

    这是毋庸置疑的。</p>

    江弦这篇红高粱发行以后,很迅速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p>

    红高粱受到了文坛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很多重量级的批评家纷纷撰文分析江弦的文本。</p>

    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评论文章就有20多篇了,且都是对红高粱进行专论。</p>

    如今,来自广大读者们的反馈也摆在了面前。</p>

    崔道怡可以宣布,红高粱已经实现了在文学界和读者两个群体里的大成功。</p>

    因为卸任主编一事,最近有些不愉快的光未然,听这个消息以后,脸上也久违的有了笑意。</p>

    在他眼里,人民文学在自己领导下质量的退步是肉眼可见的,就像是一座风雨中飘零的茅草屋,在一点点的支离破碎。</p>

    然而江弦这篇红高粱的出现,无疑是给光未然又打了一针强心剂,再一次满足了读者群体对他们人民文学的质量要求。</p>

    光未然至今都记得,他和一些个老军旅作家聊起红高粱这篇的时候,大部分老军旅作家,一听这篇写的是抗日战争,都是嗤之以鼻。</p>

    “这些年轻作家,都没经历过抗日战争,怎么能写得好抗日战争”</p>

    老作家们不屑的背后,也是他们对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经验断代的担忧。</p>

    中国的新军旅作家面临着没有经历过战争的问题,可以这影响了军旅文学创作的发展。</p>

    然而看过红高粱这篇以后,这帮老军旅作家们都是赞不绝口的夸奖。</p>

    对江弦能写出这样的感到深深的不可思议。</p>

    光未然同样是觉得不可思议。</p>

    他至今记得,江弦在作品研讨会上过的一段话:</p>

    “我固然没有见过日本鬼子,但我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决。”</p>

    光未然当时听完忍不住笑了。</p>

    这样的法,就像是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听起来天真烂漫。</p>

    但这话的人是江弦。</p>

    这位作家,能写常人之不能写。</p>

    依靠着他天才的创造力,拿出了这么一部令老军旅作家信服的战争文学作品。</p>

    “主编,你看这封信。”</p>

    王扶找到光未然。</p>

    光未然戴上老镜,一看,这是一封来自高密县的文化馆的信件。</p>

    “高密高粱高密辉煌,这不就是里的那个高密”</p>

    “没错,就是他们当地的文化馆来信。”王扶兴冲冲的。</p>

    “我还以为这是江弦虚构的一个地方,没想到真的有。”光未然来了兴趣。</p>

    这里要解释一下,红高粱里的高密,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这是莫言的家乡。</p>

    至于高密的东北乡,这就是虚构的了,不过莫言似乎很喜欢这个东北乡,不管是还是散文,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这个东北乡。</p>

    后世,当地为了促进旅游发展,东北乡就和芙蓉镇、凤凰古城这些原本虚构的地点一样,变成了个真实存在的乡镇。</p>

    光未然带着浓浓的好奇,将这封信仔细读了一遍。</p>

    在读到末尾处,高密文化馆领导希望江弦谈一谈他和高密之间的缘分,光未然同样对此感到好奇。</p>

    他对王扶吩咐道:“你去帮高密县的同志,把这封信给江弦送过去,然后再试着和他再约一篇红高粱的创作谈。”</p>

    此时的江弦,才刚和路遥一块儿风尘仆仆的回到西安。</p>

    这段时间,为了给别人留下充分了解陕西的印象,他不光是“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p>

    总之先把自己变成了个陕西通,为此甚至学了不少陕西的民歌。</p>

    一切都是为了创作以后的合理。</p>

    也算是为了吃点醋,包了一整盘饺子。</p>

    离开西安前的最后一晚,江弦和路遥、陈忠实还有贾平凹这几个陕西的作家一块儿喝酒。</p>

    江弦又滔滔不绝,野史侃个不停,贾平凹听得那叫个津津有味。</p>

    江弦:“我这几天在陕西,学来一个新知识。”</p>

    “什么知识。”</p>

    </p>

    江弦也不回答,咔嚓一下脱了鞋。一双亚瑟士的运动跑鞋,因为这些天在黄土高原跑个不停,沾满黄土。</p>

    他脱了鞋,又不客气的脱了袜子,最后把脚直接放到桌上。</p>

    路遥他们顿时不满的嚷嚷起来。</p>

    “你这干啥玩意”</p>

    “喝着酒呢。”</p>

    江弦不理会,指了指自己的脚指甲。</p>

    “你们看我脚趾的指甲。”</p>

    “臭烘烘的,有啥好看的。”贾平凹捏着鼻子。</p>

    路遥也躲得老远。</p>

    只有陈忠实,他觉得江弦是真想讲什么,凑过去看了一眼。</p>

    “咋了,不就是个指甲么”</p>

    “你仔细看。”</p>

    “有啥看的”</p>

    陈忠实不太明白江弦的意思,这回捏着鼻子凑过去端详了一眼他的脚趾。</p>

    “指甲”</p>

    “你指甲咋了”</p>

    “长了”</p>

    “要不我给你弄个剪子过来”</p>

    “不是长不长的问题,你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江弦故意卖关子。</p>

    贾平凹和路遥这时候也不明所以的凑过来,和陈忠实一块儿端详起江弦的脚趾。</p>

    这要让人看见这场景,估摸着得大吃一惊。</p>

    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深更半夜居然凑在一块儿细细观赏江弦同志的玉足!</p>

    一个个还都指指点点!</p>

    真是骇人听闻!!!</p>

    眼瞧这仨人都一双没善于发现的眼睛,江弦只好自己和他们解释:</p>

    “你们看我这脚趾的指甲,是不是分成了两瓣”</p>

    江弦这么一提醒,陈忠实他们一看,确实如江弦所。</p>

    其他四个指头的指甲,都是一整块儿,但唯独拇指的指甲,就好像挨了一刀一样,从中间劈开分成了两瓣儿。</p>

    “医学上呢,管我这个指甲叫瓣状甲,又叫‘跰趾’,表现就是趾趾甲分为2到3个碎瓣。”江弦解释。</p>

    “我以为啥呢。”</p>

    陈忠实一脸的不稀奇,也蹭蹭的脱了自己的鞋袜,抬起来摆到桌上。</p>

    “我这脚不也这样么。”</p>

    虽然指甲有点发黄,看着有点恶心,不过江弦他们几个确实能看出来,陈忠实的脚脚趾也是和江弦一样,是劈开的两块儿,如江弦所的瓣状甲。</p>

    “我这脚也是啊。”</p>

    莫言和贾平凹都脱了鞋,端着大脚丫子一顿抠弄,仔细端详自个儿的脚脚趾。</p>

    屋里顿时充斥满了乱七八糟的味道。</p>

    江弦皱着眉头,一脸嫌弃,这三个大作家可不像他一样,爱洗脚注意卫生。</p>

    那个味儿</p>

    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安慰自己。</p>

    再刺鼻,这也是浓厚的文学气息。</p>

    别人想闻还没这会呢。</p>

    “我这脚也这样啊,人人都这样不是”贾平凹。</p>

    “你们不知道,这个瓣状甲,其实是有法的。”江弦一脸神秘的故意卖个关子,随后给自己倒一杯酒。</p>

    “什么法”</p>

    陕西这“三驾马车”被他勾的那是个欲罢不能,都等着下文。</p>

    江弦一口把酒喝完,这才缓缓道:</p>

    “匈奴你们知道吧”</p>

    “匈奴这谁不知道。”</p>

    陈忠实敲着筷子,带着关中口音吟诵道:</p>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p>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p>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p>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p>

    陈忠实念的是诗经采薇中的诗句,里面的“猃狁”,的就是匈奴。</p>

    从这句诗里就能看出来,那时候匈奴的形象在中原百姓心中是何等狰狞。</p>

    事实也是这样,匈奴在咱们国家的历史上,绝对是中原人民一块儿抹不去的痛。</p>

    自周代以来,匈奴这个北方草原上强悍的游牧民奴就是中原农耕地区的心腹大患。</p>

    到了秦朝,蒙恬给匈奴治得那叫一个服服帖帖,结果用力过猛,大秦力竭身死。</p>

    大秦一亡,匈奴的克星就没有了。</p>

    后面韩信和匈奴联军攻汉,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p>

    这么一打,给刘邦心理阴影都打出来了。</p>

    最后狼狈的跟匈奴定了个“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p>

    给了人家地,还得把吕后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还没完,每年大汉还要给匈奴送大批的絮、丝绸、粮食、酒,以此换取匈奴不在汉朝的边境劫掠。</p>

    甚至等刘邦没了,单于还给吕后写信:我是鳏夫,你是寡妇,我们在一起吧。</p>

    这无疑奇耻大辱,面对这封信,吕后什么反应呢</p>

    她给单于回了一封十分卑微的信:我年纪大了,年老色衰,头发和牙齿都脱落了,无法侍奉单于。</p>

    和这封回信一起送去的,还有车、马、金银,以及和亲的女子。</p>

    没办法,匈奴实在太强了。</p>

    汉朝百废待兴,但当时的匈奴正处于鼎盛时期。</p>

    单于统一草原,整个匈奴控弦之士30万,也就是,匈奴可以派出30万骑兵。</p>

    所以汉朝打不起。</p>

    “匈奴,这么强大的一个民族,你们怎么就忽然消失在历史舞台了呢”</p>

    三人都不是历史专家,路遥更是不解。</p>

    “着脚指甲,怎么又扯上匈奴了”</p>

    “别急,我马上就要谈到了。”</p>

    江弦轻笑一声,解释道:</p>

    “这段时间,我在看陕西县志的时候,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传闻。</p>

    据,当年匈奴北移的时候,在陕北和几名汉族女子媾和,然后在陕北留下了他们的血脉,也就是匈奴人的后代。</p>

    这些匈奴人的后代,有一个特点:”</p>

    江弦顿了顿,继续道:</p>

    “他们的脚趾指甲和汉族不同。”</p>

    听到这里,陈忠实终于反应过来,江弦给他们看脚是什么缘由。</p>

    又听见江弦道:</p>

    “咱们汉族人,脚趾的脚指甲都是两瓣儿,是瓣状甲。”</p>

    “但是匈奴人的后代就不一样了。”</p>

    “他们脚趾的指甲,是一整块儿,是连衣裙。”</p>

    (看完别抠脚了,这就是个流传的法,没有任何依据,写出来也是为了给后面情节作铺垫)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