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13章 《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43章十八岁出门远行</p>

    “这位同志,不可思议啊!”</p>

    听到从维熙的感叹,姚笑愚认同的点点头,“这一批年轻作家里,他是最优秀的了。”</p>

    从维熙笑了笑,“别年轻作家了,我们这些个老同志,能比得过他的又有多少只是”</p>

    见从维熙欲言又止,姚笑愚想问又不敢开口,最后还是从维熙自己幽幽道:</p>

    “唉,也不是什么不能的话题,我是担心,江弦会走上王濛同志的路”</p>

    “走上王濛同志的路”</p>

    姚笑愚不大理解,“主编,走王濛同志的路不好吗”</p>

    “于他个人自然是好的,于文坛就是一大损失。”从维熙解释道。</p>

    姚笑愚很快明白从维熙的意思。</p>

    如今文坛对王濛有句评价,认为他越来越像一个好的编辑家,而不是一个好的作家。</p>

    自从王濛成为人民文学的主编以后,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p>

    他担任主编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拿的出的作品。</p>

    而就在短短一两年以前,王濛还是文坛之中最受瞩目的作家之一。</p>

    他的精力向编辑工作偏移了太多,于是创作水平随之下降。</p>

    从维熙担忧的便是这个。</p>

    他担心江弦费尽心思搞出来一本好刊物,文坛却损失了一名好作家。</p>

    “我倒是觉得,您的担心有点多余。”姚笑愚轻笑着,“主编,您可能还不知道,最新一期的城上面,又推出了一篇江弦的新稿子。”</p>

    “新稿子”</p>

    从维熙好奇起来,“什么稿子”</p>

    “叫作十八岁出门远行。”</p>

    “十八岁出门远行”</p>

    从维熙思索了几秒,“怎么听起来像一部旅行传记”</p>

    “这倒不是。”</p>

    姚笑愚道:“读起来有点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味道,很像是前不久作家马原在文坛掀起颇多讨论的那篇l河女神。”</p>

    “你已经看过了”从维熙抬起头看向姚笑愚。</p>

    姚笑愚点点头,“看过了。”</p>

    “感觉怎么样”</p>

    “反理性,反常识。”</p>

    姚笑愚想了几秒,用这样两个词来表达了自己对十八岁这篇的感受,“我打包票,九成以上的作家都写不出这样的。</p>

    有时很写实,有时,又好像漫不经心,但是妙就妙在这种漫不经心上,是那种自由地、突然地滑向极端荒诞的感觉。”</p>

    虽然的有些委婉,不过从维熙还是从姚笑愚的评价中,听出了他对这篇有着极高的欣赏。</p>

    要知道,姚笑愚在他们出社,曾经是出了名的选稿严格,社里开玩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姚判官”,就是到了他上的稿子,一般都入不了他的法眼,会被毙掉。</p>

    此刻,从维熙见就连姚笑愚这个“姚判官”都觉得江弦这篇十八岁写的不错,那他的那份顾虑,目前看来似乎是有些多余。</p>

    “老姚,是今年哪一期的城,你找一部拿过来给我。”从维熙道。</p>

    “主编,您要看”</p>

    从维熙点点头,“我不仅是要看,我想,我还可以试着写一篇文学评论。”</p>

    “您写评论”姚笑愚吃了一惊。</p>

    从维熙是以作家身份闻名的,他重返文坛后,先是以一篇大墙下的红玉兰突破题材禁区,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大墙文学”。</p>

    后来他的近作远去的白帆又在94年全国第二届评奖中,以接近全票的票数,获得了该届优秀中篇文学奖。</p>

    在文学界,他的主要身份是作家,很少写评论,不过这不代表着他评论写的不好。</p>

    此前,从维熙曾经给江弦的红高粱写过一篇文学评论五老峰下荡轻舟,他的新作是“在老题材下开拓出新意”,是战争题材下“忽而荡出一叶舟”的潇洒之作。</p>

    评的非常漂亮,至今都是文学评论界以及谈到红高粱这篇时经常被提起的一篇佳作。</p>

    “怎么你怕我的文学评论写不好”从维熙调侃。</p>

    姚笑愚连忙摆,“主编,您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p>

    从维熙笑了笑,解释道:“之前我们错误的估计了人民文摘的销量,这个事情,江弦他们那边没,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意见,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p>

    不过我心底对这件事、对江弦始终是有歉意的,写这篇文学评论,也是想着,我豁出这张老脸,为他的造一造势,希望江弦能因为这个,卖我一些薄面,不要再对杂志首印量的事情耿耿于怀了。”</p>

    “”</p>

    听着从维熙的话,姚笑愚心中忍不住为这位老作家对作家出社的奉献感到动容。</p>

    不过随即脸色又变的有些奇怪。</p>

    他憋着一句话没出来:</p>

    兴许您老看了这篇以后,写评论的计划就从自我奉献的被动变为按捺不住要写的主动。</p>

    “对了,老姚。”</p>

    从维熙又把姚笑愚喊住,“你去选几篇江弦的代表作,纳入到咱们‘文学新星’丛书的出之中。”</p>

    “好的主编。”</p>

    这套“文学新星丛书”是作家出社筹划,对当下最具代表性青年作家作品的一次收录出。</p>

    这套丛书的出,可以是作家出社当下的头等出任务,能纳入这套丛书的,都是经过千挑万选,选稿极其严格,而且其作品必须在0年代文学中有着极强的代表性。</p>

    按计划,全国可能总共只能够有十余名青年作家的作品有资格进入这套“文学新星丛书”。</p>

    每一个名额可以都是极其珍贵。</p>

    而从维熙一句话,就把江弦纳入了丛书的计划当中。</p>

    在姚笑愚看来,这并没有什么问题。</p>

    合该如此!</p>

    江弦作为当下青年作家的领军人物,是一定,也是必然要被收录进入的。</p>

    姚笑愚甚至可以这么,江弦不需要这套丛书来证明自己的作品有多优秀,而是这套丛书需要江弦的作品来证明这套书籍的选稿有多优秀。</p>

    李陀家里今天来了个穿皮靴、留一头长发的飘逸男子,光是看着就极有个性。</p>

    “你就是马原啊。”</p>

    李陀上下打量一眼这年轻人,只觉得异常张狂,极有个性。</p>

    马原是不久之前来到京城的,经人介绍,听了京城李陀的大名,便决定找他聊聊。</p>

    因此有了这场马原来李陀家里的拜访。</p>

    “我给介绍一下。”带马原过来的朋友谢翔笑着道:“这是李陀,江湖上人称‘陀爷’。”</p>

    </p>

    “这是马原,当下最有才华的青年作家!”</p>

    “哟,最有才华你封的啊。”李陀调侃一嘴。</p>

    谢翔仍是坚持他的法,“这是绝对的,你们先聊,你和他聊聊你就知道了。”</p>

    马原行事风格一如他的外表,进门坐下,立即宣称:</p>

    “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是霍桑!”</p>

    语气简直不容置疑。</p>

    李陀皱了皱眉,“这有点绝对了吧”</p>

    这货居然立刻回:“哼,你根本不懂!”</p>

    鬼使神差的,听了这种话,李陀竟然也没把他赶出门去。</p>

    谢翔这时候提醒道:</p>

    “马原,你不是拿稿子来的”</p>

    “什么稿子”李陀问。</p>

    马原,“我最近写的,我听你有办法把稿子发行出去,我这篇稿子,你有办法发出去吗”</p>

    李陀皱了皱眉,“你拿来我看看。”</p>

    “就是这篇。”</p>

    马原拿出一沓稿子递给李陀,稿子并不厚,约莫七八万个字。</p>

    李陀看了眼第一行的名:冈底斯的诱惑。</p>

    “我先看看。”</p>

    他决定帮马原看看这篇。</p>

    也是出于对这位写出l河女神的文坛新贵的好奇。</p>

    想要看看他在l河女神以后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p>

    至于结交,李陀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心思。</p>

    他在江湖上飘荡多年,见多识广,深知马原这类人物不可深交,或者难以深交。</p>

    这类人没什么情商,或者不屑于人情世故。</p>

    他们自负且固执。</p>

    你可以因为与他刚好同道而成为短暂的朋友,而当你们之间意见不合,他马上就会和你成为敌人。</p>

    总之,虽然只是短暂的接触,李陀却已经对马原有了判断:</p>

    “他跟他的一样无情。”</p>

    了一个多钟头的时间,李陀读完了这篇冈底斯的诱惑,写的是一群汉人进藏的故事。</p>

    “你看完了”正和马原声聊天的谢翔注意到李陀放下上的稿子。</p>

    李陀点点头,“看完了。”</p>

    “你觉着怎么样”马原问道。</p>

    李陀没有第一时间回答。</p>

    老实,他读完的第一瞬间是觉得惊艳。</p>

    在这篇的开篇伊始,马原居然开宗明义道:“我翻动这些旧事,无非是想写一篇什么的。”</p>

    在后面的叙述中,他又随时的提醒读者,我在写:“我实在不想用倒叙的方法,我干吗非得在我的的开始先来一句——那时候”</p>

    这种叙事方式,在国内极其罕见。</p>

    李陀见过“上帝视角”、“自叙”、“他叙”但是马原在文本中任意使用人称,随时揉碎时间空间重新处理。</p>

    这种写作视角,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p>

    只一瞬间,李陀便有判断。</p>

    这篇一旦发表,必定又将会震动文坛。</p>

    “挺好的,开头的冲击力很强,在先锋这一块儿,至少在我看来,你这篇能走在最前列的位置。”李陀点评道。</p>

    “前列”</p>

    谢翔摆摆,“陀爷,你保守了,马原这篇,放眼国内,除了他,你谁还能写得出来”</p>

    李陀不理会这货的话,看向马原,“你怎么会想着写一篇这样子的”</p>

    马原挠了挠头,了一句非常梦幻的话:</p>

    “我希望我能和我的灵魂稍微近一点,能和实在的生活拉开一点距离。”</p>

    李陀乐了,“你这回答也太飘了。”</p>

    “不是飘。”马原,“举个例子,我们这个嘴巴,天天话,天天进食、咀嚼,重复来重复去。那么,希望文学给非物质的那部分生活、给精神、给灵魂,带来一点补充,光吃饭不够,光穿漂亮衣服不够,还得有点别的。”</p>

    李陀笑了,“你这回答倒是让我想起一篇。”</p>

    他卖个关子,端起缸子喝一口水,才幽幽道:“江弦的棋王写的也是这个:人活着还得有点别的东西。”</p>

    “江弦啊”</p>

    听李陀提到这个名字,马原若有所思,刚才一直将马原视作第一人的谢翔也安静了不少。</p>

    李陀看着二人,忽然想到个好玩的问题。</p>

    他问马原:“前不久,江弦发了一篇十八岁出门远行你知道么”</p>

    马原点头,“来的时候在火车上看过了。”</p>

    “他这篇也是先锋,和你的l河女神一样,都有西方现代派的影子,你觉着他这篇十八岁写的怎么样”</p>

    李陀一边问,一边观察着马原的反应。</p>

    马原这个作家绝对是眼高于顶的,他能写出冈底斯这样的,证明他也有这个资格眼高于顶。</p>

    就是不知道在这个文学界的天才或是狂人看来,江弦的这篇又是几斤几两。</p>

    马原没有直接回答李陀的问题,他转而讲起别的事情:</p>

    “我之前和别人讨论过,我们把如今的文坛,看作是四代作家同台创作。</p>

    第一代作家,是王濛、张贤亮、陆文夫、从维熙这些个经历过20年磨难的作家,这一代人的作品特征是满满的赤子之心。</p>

    第二代作家,是嗡嗡嗡以后出现的作家,张洁、谌容、刘鑫武、蒋子龙,冯骥才,这一代人,他们不管怎么写,哪怕写一个字,都有社会责任感的痕迹。</p>

    第三代作家是知青作家,像是史铁生、孔捷生、张抗抗、叶辛,他们写知青生活。</p>

    第四代作家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这些刚涌现出的年轻作家,我把自己看作是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写的很杂、很乱,因为我们的文学创新意识是四代作家之中最强的。”</p>

    马原讲完这些,这才提到江弦的名字。</p>

    “我刚才没江弦,因为在我看来,他是四代作家之中”</p>

    讲到这儿,他顿了顿:</p>

    “最不安分的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