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后续余波</p>
捷报传来,整座京城都沸腾了。</p>
官军收复湖广全境,数十万叛军被歼灭,反王卫嘉瑞被俘。</p>
困扰大虞朝三年半的白莲教之乱,再次出现了平定的曙光。</p>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收到消息的永宁帝除了欣喜之外,也充满了忧虑。</p>
唯恐北虏再次入寇,打乱平乱进程。</p>
“陛下,您就放心吧!</p>
上一次南侵之后,因为分赃不均,北虏内部发生了矛盾。</p>
鞑靼人趁挑起了鬼方部落内战,草原上杀的血流成河,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p>
刚从寒冬中走出来,正是马匹最瘦的时候,不适合发起远征。</p>
纵使再次南侵,那也是秋后的事情。</p>
最少半年之内,北方不会发生大变故。”</p>
首辅万俊辉心情大好的道。</p>
南方的捷报,不光挽救了大虞的颓势,也挽救了他的政治生涯。</p>
永宁帝继位之后,朝中大员换人就和走马灯一样。</p>
任期超过一年,就算是长的。</p>
他这位首辅,能够一直做到现在,最主要原因就是留下的烂摊子太大。</p>
无论谁上台,首先要面临的工作,就是收拾这些烂摊子。</p>
从南到北饥民遍地、狼烟四起,朝廷还穷的叮当响,完全一副王朝末年的景象。</p>
百官除了争权夺利,同样也要考虑生前身后命。</p>
眼瞅着王朝覆灭在即,谁也不想上台,成为最后的背锅侠。</p>
后续局势逐步企稳,大家再次激起了争权夺利之心,万俊辉的首辅之位变得岌岌可危。</p>
好在武昌会战大获全胜,内阁跟着分润一笔政绩,算是戴罪立功。</p>
“嗯!”</p>
“北疆依旧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宣大一线,更要严加戒备。</p>
各地州府要时刻做好准备,绝对不能再让北虏长驱直入。</p>
接下来是平定白莲教之乱的关键时刻,朝廷各部必须全力配合,争取在年内平定叛乱!”</p>
永宁帝的话音刚落,群臣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p>
卫逆败亡,年内收复江西、浙江,确实有几分希望。</p>
想要彻底剿灭叛乱,可就没那么简单了。</p>
盘踞在南直隶的傅逆,还有在蜀地割据的魏逆,都不是好对付的。</p>
想要把他们全部平定,武昌会战那种层次的大胜,还需要两次才行。</p>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的。</p>
战争打的是钱粮,武昌会战的战争经费,还是山东世家贡献出来的。</p>
没有在山东的大动干戈,就不会有这次武昌会战。</p>
被查抄的那几家是自己作死,同北虏做生意都不藏严实,背上了通敌的罪名。</p>
大虞的天下,是封建士大夫的天下。</p>
在场的一众官员,都是天下士大夫的代表。</p>
同样的操作,绝不允许出现第二次。</p>
事实上,就算想抄家,其实也没得抄。</p>
南方几个省都被打烂了,世家大族被叛军洗劫了一遍,大量的财富分散到了叛军士卒中。</p>
官军剿灭叛军的过程中,财富同样在发生转移。</p>
缴获的战利品不多,参战的官兵,却是跟着发了一笔。</p>
这些是人家在战场上拼命获得的,朝廷不可能去收缴。</p>
“陛下,前线的奏折除了报捷之外,就是向朝廷要钱。</p>
湖广被战争打烂了,短时间内收不起来税收。</p>
可是参战的有功之臣需要奖赏,阵亡的士卒需要抚恤,新收复州府的战后重建,都是需要钱的。</p>
累计起来,大约出现了五百万两的缺口。</p>
加上前期的拖欠的军费,朝廷欠下的物资和粮饷,折合纹银超过一千万两。</p>
几位总督都在卖力筹钱,依旧是杯水车薪。</p>
如果解决不了钱粮问题,东南后续的平乱进度,怕是只能放缓。</p>
蜀地的情况更加糟糕,大量的州府落入叛军之,就连成都府都遭到了围困。</p>
徐阁老上奏向朝廷求援,原本是准备派秦军入蜀的,可惜最近关中也不太平,大军不敢轻动。”</p>
兵部尚书万宇轩当即抛出了难题。</p>
在平乱的问题上,他可以自豪的,自己绝对没有私心。</p>
恶化的局势,让兵部上下度日如年。</p>
以往的各种冰炭孝敬,现在直接消失了七成。</p>
地方将领忙着作战,没有功夫进京述职,自然不会有孝敬。</p>
朝廷财政恶化,划拨给各地的军费也在减少。</p>
尽管他们提高了抽成,可架不住总额下降速度更快,过分润的收益,只能被动跟着减少。</p>
看似在战争时期,兵部中的权力增大,实际上大家的收入不增反降。</p>
仅仅只是损失钱财也就罢了,关键是他们还要为战争失败负责。</p>
监管责任不大,可架不住战场上老是输。</p>
兵部尚书都经常受到斥责,</p>
政绩没捞到,皇帝的训斥,内阁的申斥,倒是挨了不少。</p>
这些都是政治污点,提拔任用的时候要考虑,会严重影响大家的仕途。</p>
“怎么会这么多”</p>
永宁帝大惊失色道。</p>
战争耗钱他是知道的,可一下子了这么多,还是超乎了他的预料。</p>
大虞朝巅峰时期,财政收入折合纹银,也就两三千万两。</p>
受战争影响,朝廷去年收入国库的钱粮布匹,全部折算下来也就一千多万两。</p>
这其中还有粮价上涨,带来的账面增收。</p>
“陛下,账目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即便细节上存在问题,误差也不会超过十万两。</p>
朝廷拖欠的钱粮,全部都是有数据可查。</p>
行的。</p>
为了削减开销,许多原本想拿赏银的官兵,也被劝着接受职位晋升。</p>
军中没有那么多职位,都给了他们荣誉虚衔。</p>
哪怕户部再砍砍价,最少也要支付两广军方八百万两白银。</p>
湖广和闽浙方面合计,需要支付一百余万两。</p>
巨额的负担,全部压在了</p>
户部尚书庞承杰一脸忐忑的道。</p>
作为欠债的衙门,这些话他是不想的。</p>
可是没有办法,皇帝问起了账目,他也不能回答不知道。</p>
要么是</p>
作为聪明人,他非常清楚,账单上不能较真。</p>
派出调查组,除了得罪人外,没有任何意义。</p>
兵部没有核验首级,直接落实军功,就足以明很多问题。</p>
看似在给勋贵集团面子,实际上是信任的政治表态。</p>
甭管心里怎么想,现在要用人家平叛,那就要做出信任的姿态。</p>
</p>
毕竟,相较于前面的几任,勋贵集团这几位确实能干的多。</p>
各线战场,全部高歌猛进。</p>
先哄着他们,尽快把叛军剿灭干净,才是朝廷最需要的。</p>
剩下的都是旁枝末节,完全可以等后续再想办法解决。</p>
别是一千万两,就算折价两千万,他一样敢认。</p>
反正甭管欠多少,户部都无力支付。</p>
能够拨付一两成,就是竭尽全力,剩下只能欠着。</p>
拖上几年功夫,新债就成了老账。</p>
到了那时候,他也挪了位置,问题就是下一任户部尚书需要考虑的。</p>
财政亏空是长期性问题,除了先帝朝时期反弹一波外,大虞的财政问题都困扰了朝廷上百年。</p>
大家都在凑合着过,他也犯不着强出头,把窗户纸捅破。</p>
“户部,能够拿出多少钱粮”</p>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p>
对户部尚书他是放心的,庞承杰上任之后,是真把一个铜币板成两半。</p>
各种开销,那是能省则省。</p>
连他这个皇帝要钱,都经常被折扣。</p>
皇宫的天价采购账目,都被户部揪出了问题,宫廷开销大幅度下降。</p>
“陛下,朝廷用钱的地方多,还要优先北疆防线。</p>
户部现在能够抽调的现银,仅有五十万两不到,挤一挤最多划拨八十万两。</p>
粮食布匹都不能动,这是稳定北方局势的关键。</p>
没有了来自湖广的漕粮,京中的粮价,较五年前增长了足足两倍。</p>
军粮还是让地方自筹吧!”</p>
庞承杰迅速给出了答案。</p>
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这八十万两,他也不想出。</p>
朝廷放权之后,地方总督拥有了征税权,筹集钱粮比他这户部尚书容易多了。</p>
地方衙门困难是真的,但不是没有办法解决。</p>
“怎么才这么点儿,朕记得光捐官收入,就贡献了五百万两。</p>
难道这么快,就把钱给完啦”</p>
永宁帝皱着眉头问道。</p>
户部砍价他可以理解,可是砍这么凶,还是有些出乎预料。</p>
前线官兵立下了大功,朝廷怎么也要表现一下,三瓜两枣可糊弄不过去。</p>
要是这么干,那么平叛战事,就真的要拖延下来了。</p>
“陛下,朝廷亏空的太厉害,户部根本留不住钱。</p>
捐官收益入库之后,先是支付了百官、宗室的部分欠薪,接着重建宣大的军备又去了一大笔。</p>
如果不是臣省着,连这几十万两,都留不下来。”</p>
庞承杰面不改色的回答道。</p>
大虞朝历年积攒下来的亏空,别五百万两,就算五千万两也一样能瞬间吞噬。</p>
“不够!”</p>
“平叛大战不能停下,钱粮问题必须解决,庞爱卿可有对策”</p>
永宁帝期待的问道。</p>
白莲教叛乱给大虞带来的伤害太大,必须尽快镇压下去。</p>
好不容易看到曙光,他可不想因为钱粮供应不上,导致平叛失败。</p>
虽然没有接受过完善帝王教育,但他也是读过史书的。</p>
历史上所有王朝,只要遇上大规模叛乱,没有及时镇压下去,国势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p>
拖的时间越长,就越难挽回局势。</p>
“陛下,现银给不了,那就直接给官位!</p>
朝廷上次纳捐,没有覆盖到南方,正好趁覆盖过去。</p>
拿出一批虚职,朝廷核定一个基准价格,能卖多少都是他们的本事。</p>
江南是富庶之地,没准最后纳捐的数字,连后续大战的军饷也有了。</p>
如果有人出高价,一些偏远州县的官职,其实也是可以考虑实授的。”</p>
庞承杰淡定的回答道。</p>
卖官这种事,只要开了头,就再也回不去了。</p>
仅仅放出一堆虚衔,就能换来白的银子,谁不动心啊!</p>
不过这种只有荣誉头衔,没有实权的官职,吸引力还是了些。</p>
换成实缺之后,价格还可以更高。</p>
偏远州县的官,长期缺额严重,根本没人想去。</p>
许多时候任命刚下发,人家就挂印而去,搞的吏部灰头土脸。</p>
能够卖出去换钱,并没有损害大家的利益,</p>
毕竟,外地人嫌弃,本地人不会嫌弃。</p>
再穷的地方,都会有几家富户,掏得出这笔钱。</p>
“好,就这么办!</p>
内阁今天就把方案拟定出来,明日一早就下发公文。</p>
通知沿途官府,全力配合押送反王卫嘉瑞进京。</p>
谁的辖区出现纰漏,朕就撤了谁的职。”</p>
永宁帝迅速做出决定,不给百官反对的会。</p>
经验告诉他,有了解决方案,就要快刀斩乱麻。</p>
交给百官讨论,吵上一年半载,都不一定出结果。</p>
至于本地为官的后遗症,等平定了叛乱,再回头来处理也不晚。</p>
朝廷又没承诺,买到职位后,官员的位置不能调动。</p>
一届任期结束,直接来个大乱调,问题就解决了大半。</p>
</p>
望着恢弘大气的城墙,安南使臣队伍再次发出一阵惊叹。</p>
从接到任务北上,一路上他们惊叹了无数次,都没有京师带来的震撼大。</p>
“京师重地,不同于其他地方,诸位使臣请遵守规矩。</p>
具体的规矩,到了地方有官员教你们。”</p>
验明了身份后,守城军官当即嘱咐道。</p>
看得出来,对藩属国派使臣来朝,他们已经很有经验。</p>
“多谢将军提点。”</p>
话间,老者将准备好的钱包递了上去。</p>
“好,好!</p>
张总旗,你带一队兵护送诸位使节,去鸿胪寺衙门报道。”</p>
看在钱的面子上,中年军官迅速变脸。</p>
“赵二,你去通知汉水侯府,就安南使团进京了。”</p>
目送使团离开后,中年将领当即对亲兵吩咐道。</p>
作为千户官,他是不用亲自守城门的。</p>
只是上面交代了任务,为了不出漏子,才亲自过来蹲守。</p>
功夫没有白费,安南使团如期抵达。</p>
上面的人要干什么,不是他关心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