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钱学森</p>

    “当时我们从老苏采购了两枚p-2导弹,这是华夏人第一次接触到完整的火箭系统。导弹研发以此进入实质性的阶段。”</p>

    “959年059导弹正式立项。当时的条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甚至原材料都极度匮乏。橡胶,不锈钢管,铝板等等都缺。”</p>

    “我们也没有大型钻孔压力,车床。只能徒焊接。”</p>

    “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新华夏科学家们,吃着食堂的大锅饭,里的设备破烂不堪,面对老苏在技术上的刻意隐瞒,面对老苏专家撤回的艰难处境。”</p>

    “他们还是在960年将东风一号运到了戈壁滩。在这片土地上,曾蚀刻着2000年前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壮志与骁勇。”</p>

    “2000年后,在这片土地上,记录下了华夏的火箭梦想。也承载了华夏的国防利器一次次的升空。”</p>

    “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发射成功。”</p>

    “966年0月2日,东风-z核导弹点火升空,两弹结合,试射成功。”</p>

    “9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升空,华夏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响彻太空。”</p>

    “2003年0月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神舟5号送入太空,华夏航天员第一次出现在太空中。”</p>

    “钱学森的努力推动了新华夏两弹一星从无到有,钱学森也见证了华夏的航空航天梦。”</p>

    “205年2月3日,华夏人民子弟兵火箭军正式成立。它正是60年前钱学森在黑板上勾勒的伟大蓝图。”</p>

    大秦时空节点。</p>

    咸阳宫。</p>

    “天上飞的设备都需要风洞实验数据,所以钱学森才期待郭永怀的回归吧。”</p>

    尉缭觉得钱学森果然有着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眼光格局。</p>

    因为后世的风洞技术遥遥领先西方,或许当时钱学森他们也想不到打下的基础,未来能结出这么丰硕的果实。</p>

    “这个新成立的第五研究院应该就是为导弹而生的。想想他们那个时候的艰辛条件,能将镇国神器弄出来,是很不容易啊。”</p>

    嬴政觉得大秦如今的条件比之后世或许都会好上很多。</p>

    最起码大秦不会缺财力,而如今也开启了全面工业化的时代,随着各种理论知识的普及传播以及研究,未来人才涌现后,整个社会的进程将会大踏步前进。</p>

    “确实如此,不过好在能从老苏这里弄到两枚导弹,如此一来,有实物可以参照研究,以钱学森他们的智慧肯定是事半功倍。”</p>

    冯去疾丝毫不用质疑这一点,因为东风一号的发射刚刚才看过。</p>

    “橡胶是什么?还有铝板,不锈钢,这些东西也够咱们去研究了。”</p>

    嬴政又看到了新材料,立刻兴趣就起来了。</p>

    “橡胶这东西我记得讲石油这期视频里有过,石油通过化学方法可以提炼出橡胶。”</p>

    李斯看到橡胶就想起了以往的视频。</p>

    “看来这东西又不是能轻易弄出来的,涉及到化工行业就不一般。”</p>

    </p>

    尉缭想到化肥的生产,那种复杂程度就不是现在的大秦能有想法的。</p>

    “先研究着吧。不管现在能不能弄出来,起码先要有这方面的研究,也算为以后打好基础。”</p>

    嬴政从来不会放弃任何新东西的研究,无非就是花费一些人力和财力。</p>

    万一搞出来了,那可能对大秦的整个工业化都会有影响。</p>

    “看这些设备,应该就是械加工的,我们也有类似的车床,不过效率不高而已。”</p>

    李斯想到以往去工厂视察的时候,曾经也看到过加工械部件的这种床。</p>

    “这个方向也要大力培养,看来工业是离不开这些加工床。等电力被研究出来后,这个焊接也需要让人去研究。”</p>

    嬴政觉得对科研的重视一点都不能放松,其重要性越是随着工业发展,就越是重要。</p>

    如今大秦的研究院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构,四方安宁后,大量的资金也被投入到研究院里。</p>

    墨家工匠也抛弃了以往的思想,开始大量的培养人才。</p>

    所以嬴政对未来的大秦是非常有信心的,天幕上看过的东西,只要时间足够,相信大秦都能研究出来。</p>

    “实话,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做到了所有能做的。无愧于伟大这两个字。”</p>

    冯去疾看到了一枚枚火箭导弹升空,也看到了钱学森他们当时的生活与研究环境。</p>

    这一瞬间,他太有感触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p>

    “这些都见证了后世的导弹火箭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钱学森的付出。鹰酱怕是做梦都想不到钱学森回国后会直接将华夏的腰杆立了起来。”</p>

    嬴政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看着天幕上的火箭升空,内心里凝聚了一股激动之情,</p>

    “时隔60年,火箭军终于由黑板上的设想而成为了真实存在的一个军种。有他们在,任何时候华夏都能有后。这才是民族生存的最后底牌。”</p>

    屠睢身为军人,立刻就知道这个军种就是战略部队。可以不出,但不能没有。</p>

    天幕继续播放。</p>

    “风起于青萍之末,早在935年月,浙江青年上就刊登了一则满是化学方程式晦涩难懂的文章,作者是24岁的钱学森,文章的标题——火箭。”</p>

    “火箭一文的开头,钱学森写到:我们在交通器具上的发展由一天走不到60里的牛马车,到一时飞奔200多里的流线型火车。”</p>

    “我们由撸摇的船只发展到化学动力的邮轮。现在是天空的时代。”</p>

    “杜格拉斯飞可以一时飞行600里,所以人们喊出我们征服天空了。”</p>

    “但是,月球和蓝星的距离呢?火星和蓝星的距离呢?太阳和蓝星的距离呢?”</p>

    “钱学森用散文的方式抒发着对科学的狂想,在文章的最后,钱学森阐述了火箭为什么能升空,不同的燃料有什么区别,火箭应该是什么结构,以及研究人员该如何着,做什么工作。”</p>

    “此时再回头看钱学森去留学后写下的学术研究,火箭发动的理想循环,发动燃烧室的温度计算,火箭的理想效率的计算,比热为常数的推力公式,通过连续脉冲推进的探空火箭飞行分析,有攻角旋转体的超声速绕流,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声速流动,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p>

    “935年后未来的20年将发生的一切,都已经在火箭这篇文章中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