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钱学森</p>

    大明时空节点。</p>

    应天府故宫。</p>

    朱元璋感觉有些恍惚,眼前一枚枚火箭腾空而起。他的脑子感觉有些无法反应过来。</p>

    之前那样艰苦条件下,连普通的设备都稀缺的华夏,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几十年的时间,已然成为了一个航空航天大国。</p>

    虽然之前也知道那段路后世走得很艰难,但是成果却是无比的辉煌。</p>

    以这个角度来看,伟大一词都难以形容那段岁月,以及那些科学家的付出。</p>

    “后世能达到如此的成就,咱们应该也要以此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的国策坚决不能变。”</p>

    朱元璋转头对朱标道。</p>

    而朱标和其他人也心有所感,纷纷点头赞成。</p>

    如今的大明虽然还没有发展出堪比后世的那些高科技,但从普通的工业发展就能看出未来的潜力。</p>

    这点来看,大明也是绝对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这已然成为了大势,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拦的。</p>

    “早在935年,钱学森就已经奠定了要搞火箭的理想。那时候正值国家动乱,脚盆鸡已经磨刀霍霍了。如此国难之下,他却走上了另外一条救国的道路。”</p>

    李善长有些庆幸的感慨,他觉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真的是真理。</p>

    想想若是钱学森这等人上了战场,那绝对是整个民族的损失。</p>

    “到了后世的时代,还真就是天空的时代。像咱们现在的发展,也就刚刚从牛马车过渡到火车时代。连化学动力的轮船都还在研究中。天空时代则是更加遥远。”</p>

    朱元璋很期待未来,但他心里却是有些惆怅,他觉得自己是看不到天空的时代了。</p>

    毕竟大明的科研发展才刚刚走上正轨,虽然天幕提供了很多理论基础,但大明也算是从零开始,需要积累的东西还多得很。</p>

    “以咱们看过的视频来,后世可能很快就要突破天空的时代,进入太空的时代了。钱学森畅想的月球到蓝星,以及火星,太阳到蓝星的距离,后世很快就会一一突破。”</p>

    看过了那么多的视频后,朱标丝毫不认为后世做不到这些。而目前他们就知道登月就在不久后,而火星和太阳的探测器也将要成行。</p>

    “他在那个时候,脑子里就酝酿了要走向天空,需要以什么方法去做。这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朝着理想而前进。”</p>

    李善长对钱学森的毅力深感佩服,这种不忘初心的品行正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p>

    “所以,而后的二十年里,他才能做出这么多关于火箭的研究,这些无一不是对天空的狂想。华夏真的何其有幸,能有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匠。”</p>

    朱元璋看着钱学森一连串的学术研究,不禁感慨万千。</p>

    他觉得已经无法再用言语去形容这样一个伟大的人。</p>

    天幕继续播放。</p>

    “他在鹰酱的时候,曾经在黑板上花了一条沿着地平线的曲线,曲线左侧是纽约,右侧是巴黎。”</p>

    “这条被称为钱学森弹道的曲线,连接的是他乡到故乡的距离。”</p>

    “它不仅是一枚火箭进入大气层后的滑翔变轨飞行,它不仅造就了使命必达的东风快递,它飞越的起点是大半个世纪前钱学森的初心,当然,还有一代代国人的初心。”</p>

    “火箭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来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华夏大地,那是火药。”</p>

    “钱学森在一次讲课时很骄傲的对学生:最早发明导弹的国家可以是我们华夏。因为华夏最先发明了火药,把导弹送上天的技术就起源于华夏的鞭炮二踢脚。”</p>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升空的火箭早已沉淀千年。公元000年,北宋唐福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p>

    </p>

    “它不同于弓弩,它的动力来源于燃烧的火药。6世纪,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使用重两公斤,能远射300步的火箭。”</p>

    “火器开始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人们甚至发明了火龙出水和飞空砂筒。”</p>

    “根据火龙经和武备志记载,火龙出水是一种运载火箭加作战火箭的二级火箭。”</p>

    “飞空砂筒是运载火箭加返回式火箭的二级火箭。”</p>

    大汉时空节点。</p>

    长安未央宫。</p>

    “这么多的学术着作,竟然都是关于火箭的研究,可想而知这东西复杂到了何种程度。”</p>

    刘彻突然感觉有些意兴阑珊,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怕是看不到大汉的火箭升空了。</p>

    随后又想即便是在后世,又有几个国家能发射火箭,能制造洲际导弹?</p>

    这么一想后,他自己都笑了,大汉才走几年路?自己就失心疯的想看火箭。</p>

    “所有的复杂应用都是源自最基础的理论,如今咱们对正大力的研究发展基础理论,日后自然有能人会融会贯通,实现这些遥不可及的应用。”</p>

    公孙弘或许是看出了刘彻的心思,出言宽慰了一句。</p>

    “是啊,咱们以前不也没想过现在的画面吗?”</p>

    卫青也是了解刘彻的,他伸指向了远方,那里高耸的烟囱正冒着浓浓的黑烟。正是大汉的重工业,钢铁厂。</p>

    刘彻见两人都出言宽慰,也是哑然失笑,摇了摇头不再话。</p>

    “钱学森弹道,差点忘了这个牛到极点的东西。”</p>

    主父偃想起以往对钱学森导弹的描述,这是无法拦截的弹道。是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保障。</p>

    “记得之前他的话吗?外国人能搞,华夏人为何不能?而且他还搞得比外国人的更厉害。”</p>

    提到钱学森弹道,这一刻桑弘羊又一次被钱学森当时的自信震撼了。</p>

    “道自信,钱学森的自信真的无人能及。按他话里的意思,还真可以这么。咱们华夏用火药的时间是唐宋时期吧?那时候西方人可能还在树上没下来。”</p>

    主父偃想到了之前天幕提过华夏是最早发明使用火药的国家。</p>

    “大宋那个时候就能有这样先进的火药武器,竟然哪都打不赢。着实可恨。”</p>

    刘彻看到北宋就出现了火箭原理的武器后,不禁有些遗憾。</p>

    “也许那时候没有大范围的应用,也缺少重视,确实是个遗憾。”</p>

    卫青心里着实感觉可惜。要是能对火药大力研究,那么很可能那时候就弄出了枪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屈辱。</p>

    “大明的时候也有火箭武器,还用来打了脚盆鸡。老朱家怎么也没大力发展火器?”</p>

    公孙弘看到戚继光使用过火箭武器后,也是感到失望无比。</p>

    “这两个武器竟然都是有运载火箭的原理,这个飞空砂筒竟然能回收。这几张图要留下来好好研究一番。”</p>

    刘彻惊讶的看着天幕上的图片,听这话里的意思,这这原理竟然和后世火箭的原理相通?</p>

    司马谈闻言立刻点头,监督着记录官们奋笔疾书,将天幕上的图片赶紧抄下来。</p>

    刘彻当然也只是因为原理相通的问题才想起让人研究,实际上也并没有能弄出火箭的狂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