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铁三角裂痕初现,万历拒绝背锅</p>
四月初七,近午时。</p>
京师内。</p>
三名驿递铺兵拿急信,分别奔进锦衣卫衙门、司礼监衙门和都察院。</p>
虽然王臻、曹威、于休三大特使呈递的都是辽东赈灾银异况的巡察公文。</p>
但依照惯例和旨意。</p>
三人必须分别撰写,分别呈递各衙主官,不能联名,以保障皇帝看到最真实的内容。</p>
很快。</p>
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瓒、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三人,便出现在文华殿内,万历的面前。</p>
三衙门皆为皇权直属,章奏书信皆可直呈皇帝。</p>
万历看后,面色铁青,非常愤怒。</p>
赈灾粮至辽东,地方官吏层层截留盘剥,有县乡皂吏虚报名额冒领,有地方商贾以劣质米粮等价换赈灾粮,更有泼皮无赖、流民逸夫等强行掠之,用于灾民之粮,价不足八万两。</p>
他想到会有官员胥吏贪墨。</p>
但没想到朝廷拨付的价值5万两白银的粮食,竟只有不到八万两用在灾民身上。</p>
八万两分到几十万无家可归、田地绝收的灾民身上,就像朝廷给他们一人分了一个馒头,甚至可能还是馊的。</p>
这已不仅是贪腐,而是将百姓的命真当作了草芥。</p>
如此——</p>
灾民们能不骂官员,能不骂朝廷,能不骂皇帝吗</p>
“这群狗东西,竟敢如此贪朕的钱,朕要杀光了他们!”万历攥着拳头道。</p>
这时。</p>
冯保道:“陛下,朝廷再次拨粮,抚慰灾民,已是必然。”</p>
“但这三道巡察公文是不是先压下来或隐瞒一些内容,不然不然舆情鼎沸,民意汹汹,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暴乱。”</p>
罢,他还特意看了陈瓒一眼。</p>
万历瞬间明白冯保之意。</p>
“5万两赈灾银,灾用不足万两”的赈灾成果若传开。</p>
首先开骂的一定是言官。</p>
并且会从万历开始,将内阁、六部,再到辽东地方的所有主事官员都弹劾一遍。</p>
吏治腐败,地方贪墨,那就是皇帝治理无方之过。</p>
内阁统管国政、六部分管国政,自然也有罪。</p>
地方官员要么渎职,要么同流合污,自然是一个也跑不了。</p>
万历隐约觉得自己可能又要写罪己诏了!</p>
并且。</p>
此事若载入史册,那感觉,就像穿着龙袍掉进茅坑一样。</p>
这个臭名,万历不想背。</p>
</p>
万历看向陈瓒,问道:“陈总宪,你以为呢”</p>
陈瓒拱道:“启禀陛下,臣无良策,臣以为应将此事立即告知内阁,令内阁拿出一个主意。”</p>
陈瓒知晓万历如此问,是想让他也支持将此事隐瞒下来。</p>
但他作为言官之首,若做此事被发现,将名声尽毁。</p>
他又不能怒斥皇帝,故而将内阁抬了出来。</p>
一旁。</p>
锦衣卫指挥使刘守有还未等万历问他,便躬身拱道:“臣尽遵陛下吩咐。”</p>
锦衣卫,不用有思想,全听皇帝之命,便不会错。</p>
万历想了想。</p>
即使要将此等国丑压下来,也必须要告知内阁。</p>
不然依照张居正的脾气,能拉着六部九卿一起请辞。</p>
“速召三位阁老!”万历高声道,然后看向冯保,扭脸朝着御座后方眨了眨眼睛。</p>
冯保瞬间明白。</p>
万历是想将李太后请出来。</p>
一会儿,张居正若要求将此国丑公之于众,让朝廷丢脸,李太后没准儿会劝一劝他。</p>
李太后虽然经常打骂体罚万历,但极为维护皇家尊严。</p>
</p>
片刻后。</p>
李太后垂帘坐在后面,她已清楚所有情况。</p>
约半刻钟后。</p>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三人快步来到文华殿。</p>
冯保立即将三道巡察公文交到了他们里。</p>
张居正三人迅速阅览,然后交换,很快就看罢了三道公文。</p>
万历从他们的脸上便能看出,他们也有些恼怒。</p>
5万两赈灾银,灾用不足万两。</p>
打的也是他们的脸。</p>
考成法最大的功用,就是整顿吏治,令行禁止。</p>
但在辽东。</p>
考成法似乎变成了一个纸糊的招牌。</p>
</p>
万历看向气得呼吸都能将厚且密的长须吹起的张居正,道:“元辅,辽东贪墨之举,令朕触目惊心,没想到在我大明境内,竟出现这样一群硕鼠。”</p>
“朝廷再次调拨赈灾银是一定的,另外一定要彻查到底,能重惩就重惩,绝不姑息!”万历直接出了惩罚措施。</p>
言外之意是,皇帝没错,内阁没错,辽东之外的官吏都没错。</p>
但张居正何等聪明,岂能被他带歪。</p>
唰!</p>
张居正大步走出,高声道:“陛下所言极是!再次调拨赈灾银是一定的,重惩贪官污吏也是一定的,然此事一旦被天下知,必然引起民怨,臣建议,陛下立即撰写罪己诏,代朝廷向万民惭悔认错!”</p>
万历苦着脸,他最不想听到的话语还是出现了。</p>
登基后,他不止一次写过罪己诏。</p>
但那些罪己诏都是天灾之后的自惩,表示代民受过,施行仁政。</p>
比如天狗食日、雷劈端门。</p>
虽是罪己诏,但并不是皇帝真的错了,实际上是一种巩固皇权的体现。</p>
但在此事上。</p>
万历若写罪己诏,那就是他真的错了。</p>
这口大锅就要背在他的身上,载入史册,令后世之人围观了。</p>
这时。</p>
一旁的冯保忍不住道:“张阁老,5万两赈灾银,灾用不足万两,实乃国丑,令人心惊!”</p>
“若被天下知,必然引得言官上谏,朝堂生乱,民间书生也会再次聚众,传播不利于朝廷之言论,百姓们也会民怨鼎沸,影响新政进程。”</p>
“我建议,将此部分内容删掉,除了殿内我们几人以及辽东的几人,其他人无须知晓,陛下也无须撰写罪己诏!”</p>
“瞒下”张居正骤然提高了声音。</p>
“如何瞒将这三道公文造假然后交给史官”</p>
“无论何时,陛下经的所有朝务都需由史官记录,造假的口子一开,谁还看史,谁还信史,治国,不是愚民之术,朝廷做错了事情,难道还怕被骂吗”</p>
“若民间生乱,自有内阁平乱!”</p>
此刻的张居正就像一头凶猛的老虎,万历连大口喘气都不敢。</p>
吕调阳和张四维站在一旁,并未话。</p>
论道理,论国法,定然是张居正得对。</p>
这一刻,冯保也有了脾气。</p>
“阁老,此事之罪,不在上而在下,是地方上的胥吏商贾、泼皮无赖、贼盗刁民,强取豪夺,造成灾民无粮可食,重惩地方即可,为何要为了所谓的真相,引发朝野动荡,还要让陛下背负此等骂名”</p>
张居正瞪眼看向冯保。</p>
“冯公公,大明朝两京十三省,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必须是皇帝之错,若皇帝都要逃避责任,还能算得上一个好皇帝吗”</p>
冯保气得眼前发黑,但论辩,他还真辩不过张居正。</p>
从祖宗之法上论,皇帝作为大明的最高指挥者,就是要承担所有过错。</p>
就在这时,帘幕后突然传来一阵哭泣声。</p>
李太后将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p>
“你们你们就会欺负我们孤儿寡母,张阁老,你乃柄国首辅,当下的大明江山是内阁挑着,你就不能代皇帝认错”</p>
“陛下年幼,还未亲政,就要背上此等恶名,这这还让他以后如何成为一位贤良君主”</p>
张居正面带无奈,拱解释道:“太后,臣臣愿意为陛下分忧,然若要平民怨,只能陛下写罪己诏,臣向天下万民道歉,实为僭越。”</p>
左都御史陈瓒点了点头,心中道:张阁老言之有理,此事只能皇帝来承担。</p>
而这时。</p>
里面又传来李太后的哭泣声,并且越来越大。</p>
讲理,对女人没用。</p>
这一刻,张居正的额头上也有了汗珠。</p>
李太后哭起来,他大多数情况也是束无措。</p>
李太后哭了半盏茶的功夫后,道:“陛下,将这三道公文交给张阁老,朝堂大事还是要听张阁老的。”</p>
就在张居正以为李太后妥协时。</p>
李太后又道:“咱们以后就别管朝政了,票拟交给内阁,批红也交给内阁,日后的朝会也在内阁举行罢了!”</p>
“张阁老,张首辅,罪己诏你找个人写了,直接颁发就行,我与陛下绝无异议!”</p>
罢,李太后转身离开。</p>
这一刻,有李太后撑腰的万历也扭脸离开,冯保紧随其后。</p>
大殿内。</p>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陈瓒、刘守有五人都愣住了。</p>
没想到李太后一怒之下,竟然带着皇帝撂挑子了。</p>
内阁批红,那意味着篡位,给张居正一百个胆子都不敢。</p>
这一刻,张居正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了。</p>
张居正想了想,道:“诸位先暂留此处,我再去进言。”</p>
罢,张居正便提着官袍朝后面跑去,也不在乎什么仪表了。</p>
</p>
很快,一头大汗的张居正便回来了。</p>
陈瓒有些意外,问道:“阁老,陛下答应了”</p>
张居正黑着脸道:“太后直接带着陛下去了慈宁宫!”</p>
慈宁宫乃是后宫。</p>
李太后能去,万历能去,冯保能去,但张居正是万万不能去的。</p>
他最多敢闯一闯乾清宫。</p>
这一刻,张居正一脸疲惫,也无计可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