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李逸兼检校侍中</p>
六月底,天气依然炎热。</p>
唐河蒸腾着热浪,空气都变形了,高大的楼船里,李逸只穿了件布薄衫。</p>
透过船舷窗,他望着两岸密密的芦苇荡。</p>
船队行进在河中,两岸有轻骑护卫,骑兵们披着甲,外罩战袍,在这烈日下可想而知有多辛苦。</p>
比起他们,搭乘船的步兵们就舒服多了,他们都不用披甲,只穿着布衫戎衣,或靠或躺在船舱,虽然拥挤闷热,可总好过太阳底下一边暴晒一边行军。</p>
“我还从没有打过这样的仗,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传檄而定了。”</p>
女总管霍玉也卸了银甲,换上了一身红色戎服,这本来很普通的戎服穿在她身上,却与众不同,隐隐约约的显露出健美身材。</p>
李逸试图把某些不该有的念头驱赶走,霍氏虽才三十出头,但儿子都十八了,李文相比他就三个月。</p>
在这时代,有的女人三十多岁,都已经当上祖母了。甚至乡下妇人,营养不良,长年操劳,风吹日晒,皮肤黝黑粗糙,可能三十多会像是五十岁。</p>
但霍玉却让李逸这个穿越者,觉得有种很诱人的魅力,或许是军中只有这么个女人,又或者她的洒脱、健美。</p>
“刚接到消息,</p>
黄州总管周法明,率部经过安州时,突袭了安州城,一举攻下安陆,并生擒了萧铣的安州总管马贵迁。”</p>
“没想到周法明一把年纪了,倒挺有本事的,有几分他父兄之风啊。”</p>
李逸看向面前的地图。</p>
周法明隋末起兵之初,曾经攻取过安陆和沔阳,但后来萧铣出兵又夺走了。周法明打不过,也只能忍气吞声,勉强维持着蕲黄二州。后来为了维持四州总管的面子,把</p>
想不到周法明这次还来了招假途灭虢,确实出人意料了。</p>
“晋国公可知周法明怎么拿下的安陆城”霍玉笑问,处在这比较狭密封的船舱内,天又这么热,容易出汗,可李逸倒没觉得有什么汗臭味,反倒好像觉得这汗似乎有些香味</p>
天热,好像人也有些上火易躁热。</p>
面对着这充满御姐味的声音,李逸尽力克制着自己,“还没收到具体报告。”</p>
“我知道,其实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周法明出兵之前,就先安排了人伪装成商队,进入了安陆城。这些人进城后,暗里联络安陆城的豪强,其中还有一些是周家的门生故旧亲戚,</p>
如今形势,这些安陆人也知道择木而栖。</p>
等到约定时间,周法明急行军突至安陆城外,城里的内应便四处纵火,制造混乱,趁着这个混乱的会,周法明的下,便与豪强家部曲一起夺取城门,绞起闸门,放下吊桥,放周法明军入城,</p>
萧铣安州总管马贵迁下兵并不多,这城门一失,被打个措不及,连他自己都被俘虏了。”</p>
李逸听了点头赞许,“周法明不愧是将门,确实有些本事。估计他以前要想夺回安陆、沔阳也随时可以,只是实力不够,怕顶不住萧铣的反击。”</p>
“是啊,如今有大总管给他撑腰,他还有什么可怕的,甚至拿下安陆,还能向大总管请功呢。”霍玉笑道,她的笑声很爽利,三十多岁,却还笑如银铃般好听。</p>
李逸发现,自己果然还是喜欢年轻、健美的女人,那些幼弱的,不太符合他审美。</p>
“大总管打算怎么赏他”霍玉问。</p>
李逸看着地图,安陆北面是申州义阳,有平靖关等义阳在关阻隔,而黄州北面有白沙关等三关。</p>
周法明拿下安陆,生擒总管马贵迁,那基本上安州余下诸县,也难以抵抗了。</p>
安陆往西就是随州。</p>
但李逸认为,以周法明奇袭安陆这种行事,他肯定不会满足于此,他甚至不会按步就班的去扫荡安州其余诸县,李逸敢,这老头接下来定是调头南下,再奔袭沔州。</p>
顺涢水而下,顺势取沔州,这是大概率的事,</p>
沔州刺史雷长颖,隶属马贵迁下,不论是兵马还是实力都远不及马。</p>
“若不出我所料,三日内,周法明当再有捷报传来,拿下沔州矣。”</p>
霍氏望着李逸,对李逸的预料,现在已经有点无条件的相信了,跟他打了几个赌,都输了。</p>
“三天从安陆到沔州也不近吧,三天够吗”</p>
“兵贵神速,突袭嘛,就得快,就得在沔州知晓安陆失守前,迅速拿下。”</p>
“那大总管能猜到周法明会用什么方法拿下沔州吗仍是故计重施,派人入城内应”霍玉撑着腮好奇的问。</p>
李逸轻笑,</p>
“用不着那么麻烦,如果我是周法明,现在生擒了安州总管马贵迁,要拿下沔州容易的很。</p>
让马贵迁书一封,就周法明要犯安陆,召雷长颖率沔州兵来援。</p>
这边雷长颖率沔州兵北上安陆,那边周法明就可派兵悄悄前往沔州。若是顺利,就把雷长颖骗入安陆城控制,迫他投降,招降其部。若是他不投降,就砍了他,然后提他脑袋去招降他部下,</p>
当然,派兵准备,一旦雷部不降,就立马掩杀袭击。</p>
哪怕雷长颖不入城,可到了安陆城下,他的沔州空虚,必然被夺。雷长颖,又岂能不败,大概率是率部投降,也有可能率部南逃,但周法明必然也早设埋伏,依然难逃。”</p>
霍玉长吸一口凉气。</p>
“好计谋。”</p>
“一般般吧,这算不得什么计谋,这计谋要成功,也得建立在如今特殊的形势之下的。”</p>
</p>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嘛。”</p>
霍玉好奇的问,“你以前真的是出家当了十六年道士?你师傅带你周游天下,教的不是炼丹、符篆、占卜这些吗,怎么你懂这么多兵法谋略”</p>
“道士嘛,盛世归隐,问道求长生。乱世下山,救世于水火。道家学的杂,不仅有炼丹、符篆、占卜,也有医术、丹青等。”</p>
“兵法嘛,以前没学过,但看过孙子,有些东西也是一法通百法通的。”</p>
霍玉佩服万分,她是在乱世里率众起兵,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深知统兵有多不易,绝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p>
但在这年轻人这,似乎一切就是这么简单。</p>
“能细一些吗”</p>
李逸道:“其实也没那么复杂,首先,得掌握全面详细的情报,不管用什么方法、斥候、间谍等等,你得尽量多搜集情报,然后要从各种各样,真真假假的情报中,分析出真正有用的信息,</p>
然后基于这些真实有用的信息,拟出相应的对策,再就是得有个好的执行了,</p>
另外还得有后勤粮草、器械的支持,得有优质兵员的补充,甚至是将士们得有个能够为之奋斗的理由,为何而战。</p>
简单也简单,复杂也复杂,而且也带有几分运气。”</p>
对这话,霍玉深表赞同,她与儿子统领一支义军,转战千里,大百战,经历各种生死,到底就是先天不足。</p>
他们始终是贼,既难以有稳定的根据地,也缺乏一个纲领。</p>
就是随波逐流,到处流窜。</p>
霍玉望着李逸,“当年你也曾云游云河北,我怎么就没能碰到你呢,若是那时把你抢到军中,让你做为军师,我这些年也不至于如此颠沛流离吧。”</p>
长安。</p>
李渊看着面前的地图,</p>
邓州总管府七州收复,显州总管府三州收复,随州总管府三州收复,如今山南仅剩下一座襄阳城而已了。</p>
黄州总管周法明不仅出兵协从,甚至还拿下了安州、沔州,生擒萧铣一个总管一个刺史。</p>
卢祖尚和杜伏威也各派兵来山南听令。</p>
李大亮也是表现了得,统领一路兵马,横扫襄樊。</p>
连萧铣都不敢逆其锋。</p>
皇帝让李逸出兵山南,给他三万人马,也只想着这路偏师,能够收复被王世充趁夺取的襄邓,</p>
谁能想到,这支偏师,现在在山南如此声势雄壮,更是连取萧铣的鄀州、安州、沔州三州。</p>
接下来汉水东岸的郢州、复州,也有会拿下。</p>
这样萧铣汉江以南长江以北,就只剩下荆州了。</p>
出乎意料啊。</p>
这次山南之战,又显露出李大亮这么位人才。</p>
“授李大亮为安州总管,使持节,安、郢、鄀、沔诸军事,封武阳县侯。”</p>
皇帝目光望向殿中的儿子齐王元吉,一番犹豫后,还是继续开口道:“罢撤显州道行台,新置襄州道行台,</p>
统领荆襄、南阳等山南诸州,</p>
以齐王元吉为侍中、襄州道行台尚书令、稷州刺史。</p>
晋国公李逸为襄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刺史,河间王孝恭为行台右仆射、信州总管。通州总管李靖为行台长史,安州总管李大亮为行台司马。曹国公李世绩为邓州总管、行台兵部尚书”</p>
一连串的任命宣读。</p>
有些让人措不及防,</p>
谁也没想到,皇帝在这个时候首先加封的是四皇子李元吉,那个弃太原而逃,害大唐几乎丢失河东的皇子。</p>
居然还加封侍中,拜为宰相,又领襄州行台尚书令。</p>
虽然也有人从他后面那个稷州刺史,看出来,齐王当是遥领襄州行台仆射,甚至这侍中也未必实任。</p>
毕竟稷州在京西武功,那里有武功宫,是皇帝以前的旧宅别院,李世民李元吉都是在那里出生的。</p>
罢显州道设襄州道,倒也没什么,而且这个襄州道其实应当叫山南道行台,毕竟囊括了整个山南道东部,也还包括了淮南、河南一部份。</p>
李逸和李孝恭两人,如今各统领山南一片战区,李孝恭在山南经营几年,可李逸短短月余,却横扫汉江以东,兵威正盛。</p>
结果李逸由检校显州行台尚书令改授襄州行台左仆射,就让人有点看不懂。李孝恭授行台右仆射,倒是正常。</p>
使者还在宣读襄州道的具体范围,</p>
包括了通、夔、峡、金、荆,以及邓、显、光、安、黄、随共十一个总管府,总管府有些多,但现阶段总管府和州县数量多置,也是有其特殊意义,不能马上裁并,得安置那些地方军头、豪强们。</p>
不少人都觉得李逸立下这么大功,结果现在尚书令变左仆射,邓州总管成襄州刺史,不封反贬的意思。</p>
皇帝把众臣的脸上表情看在眼中,</p>
从袖中又拿出一道诏令,递给通事舍人宣读。</p>
李逸兼检校侍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