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阅后即焚</p>
中秋节赏后,将士们士气果然提振不少。</p>
嵩山以南阳城、登封、颍阳等先后而降,紧跟着东面的管州总管府下的密州、溱州的守官也都以城归附,李逸又置溱州总管府,辖溱、密二州,仍以降官为总管、刺史。</p>
荥泽。</p>
郑太子王玄应驻军于此。</p>
这位郑太子在洛阳西面三战皆败,如今兵出虎牢又来防御李逸,面对着两月横扫四十州的李逸,他一点底气都没有。</p>
“李逸军现在何处”</p>
大将军张镇周上前回话,“回殿下,汴州刺史王要汉派人急报,李逸大军正向汴州城而去,人马数万,行军队伍数十里长,请求太子发兵救援。”</p>
一身紫袍玉带的王玄应转头问右骁卫大将军张志,“密县、新郑皆已附敌,李逸不会从新郑北上来攻管州吗”</p>
张志是司徒陈国公段达的女婿,</p>
当初卢楚元文都等谋划兵变诛王世充,段达却暗中让女婿张志将此事密报王世充,后来段达又带头劝进拥立王世充,这翁婿二人也是深得王世充的信任。</p>
张志还兼着太子左卫率之职,他看着地图,“李逸兵马并不算多,在襄城兵分四路,每路战辅兵也仅万人。就算招降纳叛,收编了一些地方兵马,但应当也就两三万人。</p>
如今汴州刺史王要汉既然上报往攻汴州的有几万人,那么李逸当是要先取汴州再沿运河而上,来攻管荥,最后兵至河阴、虎牢。”</p>
王玄应有些慌,“李逸数万兵马,只怕汴州守不住,这可如何是好”</p>
三战皆败的郑太子,现在毫无信心,面对的是至今未曾败过的李逸,很慌。</p>
“如今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派一军往汴州增援,再从荥、郑、管诸州抽调兵马,并召滑州行台邴元真和徐州行台杞王世辩,率军来援。”</p>
王玄应没有主意,便就都依了张志所言。</p>
披着铠甲的张镇周出声,“殿下,臣以为不妥,李逸进军汴州,臣以为不可仓促救援,否则有可能中埋伏,帮人围城打援。</p>
甚至是中调虎离山之计,或许李逸攻汴州是假,袭管州是真。”</p>
王玄应听了直点头,“张大将军所言甚是有理。”</p>
张志反驳,“李逸兵马就那么多,既然出现在汴州附近,就不可能再有兵力来打管州。</p>
更何况,我以为李逸虽连下四十州,但也不过是趁虚而入捡便宜罢了,根本就没打过什么硬仗,李逸肯定不会弃兵少的汴州而来打管荥,那样岂不是自投罗</p>
张大将军多虑了。”</p>
张镇周是淮南舒州人,是朝中人眼里的南人。大业年间,他和陈稜率东阳兵万人自潮州浮海东渡征讨流求,斩流求王渴刺兜,俘万余人而归。</p>
后来官至左屯卫将军,驻守山南。王世充杀卢楚等人专政,让侄子王泰前往山南,召张镇周、苏世长等率山南军队回援洛阳,迎击李密,张镇周后来便一直留洛。</p>
如今是左屯卫大将军,他戎马半生,经验丰富,治理民政更有一套。</p>
可惜,并不得王世充所信任。</p>
他凭直觉,认为李逸攻汴州,不对劲。</p>
“殿下,臣建议不如就请张大将军率两千人,前往增援汴州。”张志道。</p>
张镇周皱眉,“殿下,两千人杯水车薪,如何能解汴州之急。何况,臣担心李逸围城打援,我这两千人,就更是微不足道了。”</p>
“张大将军,太子殿下现在中兵马也不多,能给你两千就不错了。况且,也不只你一路援兵,太子马上会下令滑州行台和徐州行台,都出兵增援汴州,你只要谨慎心些,李逸也伏击不了你,</p>
率兵入汴州据城而守,难道还抵御不了李逸那些乌合之众”</p>
张镇周想,李逸虽年轻没错,可人家战河东,抚山南,攻河南,从未败过,他下的兵,能是乌合之众吗</p>
可太子王玄应却已经开口,“孤给张大将军三千人,你紧急前往汴州增援,滑州邴元真和徐州杞王那,我也会调兵来援的。”</p>
张镇周无奈领令。</p>
等张镇周看到张志拨给他的三千兵马后,更是怒火中烧,披甲仅八百,其余皆是新征召的州县青壮,训练不足装备不齐,一群百姓青壮而已。</p>
拿着根长矛,就能称为军队</p>
如果是去围剿股流贼山匪,张镇周还有信心,可带着这点人去汴州,二百里路。</p>
没有骑兵,全是步兵。</p>
真遇到李逸伏击,那跑都跑不掉。</p>
“大将军,太子令,立即南下增援汴州。”一名太子身边的亲卫传令。</p>
出发前连饭都没有一顿。</p>
张镇周率子弟部曲上马,领兵出营。</p>
兵马走出十里地,张镇周勒停马。</p>
“折往正南行军。”</p>
“大将军,我们去汴州该沿运河往东南而行。”</p>
张镇周捋须,“李逸岂不知援军会沿此而行,若是他围城打援,那我们就危矣。”</p>
这话也很有道理,将校们都点头称赞大将军高明。</p>
夜里扎营,</p>
张镇周叫来儿子,“我观王世充气数将尽,天命在唐。”</p>
“阿耶要降唐”</p>
“嗯,这王玄应什么也不懂,我们此行凶多吉少,只能投唐了。你带一支轻骑南下新郑、密县,我若没料错,李逸主力定不在汴州,极可能正从新郑那边北上,</p>
你寻到唐军,把我的降表交给他。”</p>
“若是李逸没在那边”</p>
</p>
“那你就去密县或新郑城,那两城都已降唐,肯定会有李逸的人过去征兵征粮,你跟他们我带兵来降,让他们派人带你见李逸。”</p>
事到如今,</p>
张镇周也只能自寻出路了,当初他一直效力洛阳,是因为洛阳打着隋的旗号,可现在都成郑国了,而且这郑国都要亡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死守着。</p>
“阿耶以为李逸真的要奔袭管州”</p>
“我研究过李逸在河东打的仗,此子年少,可用兵有正有奇,如果是一般人用兵,那确实会先打汴州,</p>
但李逸,不能以寻常人对待,郑太子在荥泽,那他肯定会来。”</p>
“那阿耶以为李逸能赢吗”</p>
张镇周瞪了儿子一眼,“那郑太子是什么样子你不知道,外表还不错,可对军事却一窍不通,要是有他老子两三成本事都不错了,</p>
王世充偏要用他来统领虎牢以东兵马,又派张志这种蠢货来协助,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没他可能还能多守段时间,有他们在,我敢预估,他们在李逸下撑不过两月。”</p>
“阿耶这般高看李逸”</p>
“高看你知晓去年河东之战,李唐多少大将被打的损兵折将,甚至是被俘、被杀,可唯有李逸和李世民打赢了。</p>
再今年,他短短时间横扫山南河南四十余州,你真以为是捡便宜”</p>
“好了,你赶紧去吧,我会宣称你是奉命潜行绕道去汴州传信。”</p>
荥州,荥阳城。</p>
瓦岗出身的刺史魏陆,面对着太子王玄应的调兵令,愁眉苦脸。</p>
他下没剩下多少兵了,偏今天王世充来调,明天王行本来调,现在太子又要来调。</p>
荥阳西望洛阳,南眺嵩山,北濒黄河,东接郑州。</p>
有两京襟带,三秦咽喉之称。</p>
隋时这里设荥阳郡,西辖汜水,南管新郑,东治大梁,北领酸枣。</p>
但如今的荥州,仅辖荥阳一县罢了。</p>
他这个刺史,地狭兵少。</p>
原来的荥阳郡,如今是管州总管府,下有管州、郑州、荥州、密州、溱州等。</p>
就他地盘最兵最少,事倒是不少。</p>
王玄应倒是的轻松,派人送一道太子令来,就要他派一千兵,和送三千石粮去。</p>
“老子就一城之地,我上哪给他变一千兵三千石粮去”魏陆气的拍桌子。</p>
“使君,有位自称是六娘仆人者送来一封信。”</p>
听到六娘这名字,魏陆马上就知道是女总管霍氏了,那娘们当年也都是在瓦岗聚义,泼浪凶狠的很,虽长的高挑漂亮,但是带刺的,一般人都不敢招惹,她的刀下不知道斩杀过多少人。</p>
打开信,魏陆仔细看过,脸上很惊讶。</p>
阅后即焚。</p>
魏陆起身,换了身便服从偏门出去,来到荥阳坊市,走进一间邸店。</p>
“魏三来应霍六娘之约。”</p>
一名健妇对他道:“请随我来。”</p>
邸店后面院里,</p>
霍玉坐在桂树下饮茶。</p>
“魏三哥,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p>
魏陆笑着坐到石桌对面,“六娘倒是风采依旧,还更胜往昔了,你年初在滑州失,倒是因祸得福了。”</p>
“哈哈哈,当初逃的时候可是狼狈的很,如今倒也确实还不错,这不有好事就想着老兄弟们嘛,毕竟当年瓦岗聚义一场,如今你也挺为难的吧”霍玉里抓着一把采下的桂,细嗅。</p>
“哎,”魏陆长叹一声。</p>
“三哥还在犹豫什么呢,我之前来信也跟你明了李侍中的承诺,你还有何犹豫的”</p>
魏陆也是痛快人,实话实,“我夹在这中间,就算有心,也无力啊,稍一动作,就要被郑军夹击,李侍中也救援不及啊。”</p>
“你放心吧,风向变了。”</p>
魏陆望着霍玉,“难不成李侍中已攻破汴州王要汉了”</p>
“那还没有,侍中暂时不急着攻汴州,再给王要汉一些时间考虑,但是管州总管已经降了。”</p>
“郭庆降唐了,不可能吧,郑皇把侄女嫁给他了。”</p>
“那又如何,郭庆连姓都能改来改去,祖宗都不要,还会在意一个妻子”霍玉冷笑。</p>
魏陆无比震惊,可细想一下,杨庆本是隋朝宗室亲王,结果这些年降李密又回洛阳,再依附王世充,一会姓杨一会姓郭,如此反复善变之人,他又降唐了,还真不是没可能。</p>
“你们那位李侍中还真是了得,这么快就把郭庆劝降了。”</p>
霍玉笑问,“那三哥你呢,还犹豫吗”</p>
“既然郭庆都以管州降唐了,那我也没啥好犹豫的,只是,李侍中能否兑现此前承诺”</p>
“当然了,你仍是荥州刺史,而且还能升为荥州总管,辖荥、郑二州,郭庆则仍是管州总管,辖管、汴二州。”</p>
魏陆没料到这次李逸还给他升官了,当下兴奋的道:“我现在就改旗易帜!”</p>
“等一下,侍中让你先不要宣布归唐,暂时仍维持郑荥州刺史身份,还有大用。”</p>
魏陆不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