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臣以十三骑破万敌</p>
秋风飒飒,</p>
李世民领步骑五万,屯兵洛阳城北邙山,连营十里以逼之。</p>
各路总管也是纷纷领兵从四面迫近,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寿安进抵洛阳城南龙门,刘德威出太行围河内。</p>
怀州总管自河阴攻回洛,上谷郡公王君廓奔洛口。</p>
分命骁勇,步骑齐趋。</p>
中秋节前一天,北邙山主力大营里,李世民也在给将士们筹备羊酒、胡饼,准备过中秋。</p>
“报!”</p>
“禀报秦王,怀州总管黄君汉,遣其校尉张夜叉以舟师渡黄河,袭回洛城,克之,俘其守将达奚善定,黄君汉率部毁河阳南桥,周边堡寨二十余座皆降。”</p>
李世民接过黄君汉亲笔写的捷报,越看越高兴,兴奋的直拍大腿。黄君汉也曾是瓦岗将领,但他最早是一狱卒,出身江夏黄氏,曾祖还做过太守,</p>
祖上都是东魏北齐的官,到隋朝时早已家道衰落,黄君汉年轻时也曾应募东征,以先登之功获封立信尉,但隋末时,他却仍仅是东郡的一名狱卒。</p>
东郡法曹翟让坐罪当斩,正好关在黄君汉管的狱中,黄君汉将翟让私放走,后来自己也上了瓦岗。</p>
李密兵败投唐后,黄君汉也在河内上表归附,被授上柱国、怀州总管、汾阴县公,只不过先前朝廷又是打薛举又是打刘武周,顾不上河内,而河对内洛阳又极为重要,不输于虎牢关,故此争夺激烈,</p>
黄君汉这个河内总管,被打的只能退守柏崖堡,苦苦支撑着。</p>
一直以来,大唐朝廷也没怎么太把黄君汉当回事。</p>
谁知道,黄君汉憋了两年,如今这么猛。</p>
“你们可知道这张夜叉有多猛,他仅率七十余人,夜晚以羊皮筏子渡黄河,然后就潜入回洛城,一举拿下。</p>
七十余人啊,郑贼伪宋王王泰率诸骁将猛攻,张夜叉等七十余人戮力而战毫不退缩,终于等到黄君汉来援。”</p>
李世民啧啧称赞,七十二人夺夜袭夺下回洛城,太了不得了,回洛城可是隋朝六大粮仓之一,如今虽然没粮了,仍是一座坚固的堡垒。</p>
“传我帅令,立即加封张夜叉为骠骑将军,回洛守将!”</p>
洛口城在洛阳东北,黄君汉张夜叉这一战,破敌擒将,又烧了南河阳桥,重挫郑军士气,更斩断王世充洛阳和北岸河内的联络。</p>
而史万宝和李世绩断了伊阙,</p>
洛阳脖子上的绳索已经越勒越紧。</p>
“报,”</p>
“王世充从洛阳城出来了,率军进驻洛阳城西北青城宫。”</p>
王世充列阵青城宫外,</p>
李世民笑道:“王世充想打完过中秋那就陪他。传令,兵马集结。”</p>
战鼓擂动,唐军集结。</p>
大军向西推进,至瀍河东岸停下。</p>
王世充也早率军至瀍河西岸。</p>
两军隔瀍河列阵相望,旌旗蔽日。</p>
王世充一身金甲,策马来到岸边,隔河喊话,“隋室倾覆,唐帝关中,郑帝河南,世充未曾西侵,</p>
秦王为何忽举兵东至”</p>
李世民不想跟王世充打嘴仗,便让宇文士及上前答复。</p>
宇文士及策马来到岸边,回复道:“四海咸仰皇风,唯公独阻声教,为此而来!”</p>
王世充看着东岸连绵军阵,咬牙,</p>
“不如我们互相息兵讲和,不亦善乎”</p>
“奉诏取东都,没有命令让我们讲和。”</p>
王世充被堵在半空下不来,一点会也没有。</p>
于是双方就这样隔着瀍河列阵,</p>
王世充也不敢渡河进攻,李世民却反而不急,就如此对峙,一直到暮色时分,王世充只好下令退回青城宫。</p>
李世民特意等了一会,见王世充军撤退时十分齐整,没有会可乘,也担心被半渡而击,便也下令撤回北邙山大营。</p>
王世充被围也是围出了许多经验,凭洛阳而守,他自负没能可以攻破他的防御,但一味防守也不行,他得寻找会,只要让他找到会,他就能逆风翻盘,可今天看李世民非常沉稳。</p>
哪怕他今天故意只带了一半兵马出城列阵,李世民也没冲动来攻。</p>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李世民不犯错,他又哪有会赢。</p>
李世民不急,慈涧吃过一次亏,他现在稳如老狗。</p>
他在等,等外围继续推进,彻底断洛阳补给增援。</p>
“我们在这里牵制住王世充的主力,李逸那边就能横扫无敌,不定到时不仅汴滑管郑能拿下,甚至武牢关都能夺取。”</p>
洛阳西南,伊水河畔。</p>
史万宝、李世绩、王君廓三总管在此过了一个中秋佳节。</p>
次日,三总管分兵。</p>
史万宝继续镇守伊阙龙门,李世绩则向东略嵩山以南之地,按计划向颍阳、登封进军,目标直指郑州。</p>
而王君廓则在嵩山以北向东行军,目标是虎牢关附近的洛口仓。</p>
“祝诸君武运昌隆!”长安大侠史万宝在城门相送,王君廓、李世绩饮下送行酒,各领本部兵马分头前进。</p>
嵩山,轩辕岭下,轩辕关。</p>
这是洛阳盆地通往嵩山以南的一个重要关口,往南进入登封,就可沿颍水南下许州陈州亳州直抵淮河。</p>
到了登封也可往东通往郑州汴州等地。</p>
</p>
夜晚,</p>
王君廓率一支轻骑悄悄抵达山下,他只带了十三人,走道攀迂回先上轩辕山,再用绳索从山崖上降下。</p>
谁都想不到,这位上谷郡公会有如此胆气,</p>
十三人就敢袭关城。</p>
他们绕过关城正门,从山崖索降轩辕沟内的关城中。</p>
王君廓是并州石艾人,自幼孤贫贩马为生,品行不端经常偷盗,乡里出了名,都引以为患,隋末,他打算聚众起兵,叔叔不同意,他就诬陷叔母与邻居通居,和叔叔杀死邻居,他叔叔也只能被迫为盗。</p>
王君廓拉起千余人,也是出了名的反复无常不讲信义,曾假意受郡丞招安,却暗中埋伏兵马伏击郡丞。</p>
后来联合其它几股兵马打虞乡,遇宋老生围剿,王君廓打不过又示弱请降,等宋老生放松警惕,他半夜逃跑。</p>
之后占据井陉,李渊派人招抚,他表面同意,结果突袭其它要归附的义军,夺他们马匹辎重,自己跑去投奔李密。可在李密那不得重用,他又跑回来投李渊。</p>
好在李渊向来是来者不拒,仍受他官爵,授上柱国,拜郡公,任刺史。到底,还是他中有兵。</p>
太行山里长大的王君廓,胆大心狠,谁也想不到他会用这样的方式潜入关城,入关后他没急着去夺关门,而是直奔关城守将住处。</p>
他直接摸到守将住处,沿途轻易的袭杀多名守军,最后坐到了守将榻上。</p>
打量了守将一番,王君廓一刀抹了守将脖子,然后还从容不迫的四下搜刮了一番,将值钱的东西拿走,这才去关城北门。</p>
杀人夺门,</p>
放信号。</p>
引关外北面埋伏的轻骑入关,血洗轩辕关,将关城中钱粮抢掠一空。</p>
他故意放走了几个守军。</p>
北面缑氏城守将魏隐闻报,立即率部来攻轩辕关。</p>
却不料王君廓早就在关北面的轩辕沟埋伏兵马,待魏隐急匆匆的率兵进入轩辕沟后,王君廓伏兵四起,箭如雨下。</p>
魏隐大败,被王君廓生擒。</p>
王君廓擒下魏隐后,逼令他写信招缑氏城中剩余兵马前来增援,盖上印信,让魏隐的儿子去送信。</p>
“要是敢泄露消息,就等着给你阿耶收尸吧!”</p>
魏隐儿子只好拿着信回去调兵,</p>
结果自然是城中剩下的那点兵又被王君廓埋伏大败。</p>
王君廓便押着魏隐父子伪装成郑军败撤回城,就此一举拿下缑氏城。</p>
进入缑氏城后,王君廓纵兵抢掠城中,不管是公私财物,见到就抢,除了不许奸淫妇人不许滥杀,以及抢掠必须上缴三之二,其余的并无禁止。</p>
缑氏城一片混乱,</p>
王君廓坐在衙堂上给北邙山秦王和长安天子去信,他不识字,便让俘虏的魏隐给他写。</p>
他口述,魏隐笔录。</p>
“臣上谷郡公、辽州刺史、行军总管王君廓,在洛阳缑氏城遥拜天子,臣以十三骑破敌万人”</p>
魏隐提着笔都有点写不下去了,十三骑破万众,你怎么好意思吹。他在轩辕沟被伏击,那都有起码五千人。</p>
而轩辕关只有几百守军,缑氏城也不过三千人,哪来的万人。</p>
“写啊!”王君廓一边喝着酒,一边怒瞪他,“别以为耶耶不识字,耶耶身边识字的人可不少,敢有半个字不对,把你脑袋拧下来当球踢!”</p>
魏隐赶紧提笔原原本本写下来,</p>
王君廓让他念,明明是照他的所写,王君廓却皱眉不满意,“你有没有读过书,会不会写奏疏,就不能好好用词,要尽显本郡公的神勇”</p>
嵩山南,</p>
颍水上游河畔的阳城县,</p>
此城虽,</p>
可在历史记载中却大有来头,帝舜封禹于阳城建立夏朝,史载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禅位于禹,后来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于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p>
可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去阳城朝见禹,在诸侯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国号夏。</p>
不过在此时,嵩山仅是一座城罢了。</p>
县令王雄看着面前汇聚的情报,各种情报真假难辩,有唐秦王李世民在洛阳大败郑帝,</p>
有唐侍中李逸已夺取虎牢关。</p>
还有唐行军总管王君廓已攻占轩辕关,正奔登封城而来。</p>
还有行军总管李世绩也已经沿颍水河谷东来。</p>
在这些情报中,还有不少招降信,其中一封是同族王昌来信。王昌跟他同族,皆出自琅琊王氏,不过比起王昌原只是洛阳吏部书令史,钱买的叶县令,他这个阳城县令,却是一步一步升上来的。</p>
可如今王显居然成了大唐叶州总管、刺史,简直难以置信。他买得叶县令都才百来天而已。</p>
王显来信劝王雄投唐,还侍中李晋公了,只要王雄肯降,那么就以阳县、登封、颍阳三县,置嵩州,拜他为嵩州总管、刺史。</p>
阳城令,到嵩州总管、刺史,立马也能跟王显一样一飞冲天。</p>
“阿郎,”</p>
派出去打探消息的部曲满头大汗的赶回,“嵩山北面的轩辕关确实已被唐将王君廓夺去,据缑氏城也失守,现在登封城人人自危,有从北面逃过来的百姓王君廓十三骑破万人”</p>
“还有,唐将李世绩正在围西边颍水城。”</p>
王雄慌了。</p>
他不再犹豫,连忙提笔,开始给王显回信,表示愿率众献城归附大唐。</p>
轩辕关被攻破,尤其是王君廓十三骑破万的传言传遍嵩山以南后,不仅是王雄投降,登封、颍阳诸城堡,也是纷纷向李世绩投降。</p>
王雄投降快人一步,李逸也兑现了承诺,授封他嵩州总管、刺史。</p>
于是嵩山以南,尽为唐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