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李逸卖官</p>
虎牢关。</p>
李逸站在关城之上,身旁是夺取关城的功臣霍玉、李世绩,以及内应的沈悦,</p>
卢承庆、张公谨,还有虎牢关一战被俘的戴胄也在。</p>
关城雄踞突起的山岭之上,周边山岭交错,南连嵩岳、北濒黄河。</p>
虎牢乃洛阳东大门,虎牢对于洛阳就好比是潼关和长安的关系。</p>
“此关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
李逸称赞。</p>
做为失败者的戴胄感叹,“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当年吴起就早过了,德义不修,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p>
“戴公此言的甚好,听当初戴公也深为王世充赏识,授给事中还兼太尉府属吏,可戴公却劝他不要篡位,可惜他却不听公言,反将公贬出洛阳。”</p>
戴胄四十多岁,隋朝以明经入仕,熟知律法、通晓文案,在门下省做录事时,就深得宰相苏威、裴世矩等的赏识。</p>
连王世充也很欣赏他才能。</p>
虎牢关的失守,戴胄并不觉得是意外,没有沈悦,也会有张悦、王悦,就如同李逸在河南,所到之处皆望风而降。</p>
局势如此,谁又会替王世充死守。</p>
虎牢,曾经周天子牢虎之处。</p>
相传周穆王曾在郑圃游猎时,发现一只猛虎藏于芦苇丛中,勇士高奔戎请求与猛虎搏斗,并成功活捉了老虎。周穆王便将这只猛虎圈养在东虢,此地因此得名虎牢。</p>
秦置关,汉置县,以后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p>
洛阳八关之首,如此要地,唐军却不费什么吹灰之力就拿下,戴胄又岂不明白这郑国将亡。</p>
“戴公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吗”李逸问。</p>
戴胄想了想,“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米而贱金玉。”</p>
“自大业征辽以来,河南百姓苦于赋役,然后就是流民、饥荒、战争不断,百姓需要休养生息,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恢复耕作,劝课农桑。</p>
只有收获了粮食,才能让百姓安定下来,否则一切休提。”</p>
虽然这番话有些老生常谈,但当今真正能去这样做的却没几个。</p>
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安抚流民,劝课农桑。</p>
首先还是得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否则你屯田耕种,隔壁军阀、流贼来抢夺,那也是白费。</p>
再一个就是得有组织,有规划。</p>
大乱之后,要安抚流民,恢复耕种,谈何容易。</p>
“先屯田,”戴胄提议,如今的大多数百姓,许多是流民,破产的,根本无力恢复耕种,好多人都不是本地人,没田没地没耕牛种子也没农具,你分他一块地也没法耕种。</p>
戴胄提议先搞集体屯田,连士兵都要发动军屯,荒地到处是,这时需要的是组织,利用朝廷的力量,不管是从其它地方调来种子、农具、耕牛,还是向本地豪强租借,</p>
都得有组织。</p>
“不论是本地百姓,还是流民,先组织屯田,我听闻侍中去年春在周至山南剿贼,然后也安抚流民,编设村屯,组织屯田,</p>
我们现在也可以这样做。”</p>
现在是秋天,朝廷官府给他们提供口粮到明年夏收,这个粮食,可以是朝廷仓库调拨,也可以是朝廷担任,向地方豪强们借。</p>
总之,先得让百姓安定下来,不能再到处流荡,得先让他们能吃上饭,这样就不会再有大量流贼、盗匪,最重要的是,恢复耕种才能会有收获,否则只会恶性循环。</p>
“洛口仓中可还有粮”李逸问。</p>
洛口仓可是隋六大粮仓之一,洛口仓城周围二十里,有三千窖,每窖可藏粮八千石,洛口仓如果储满粮食,能纳两千四百万石。</p>
这是隋朝最大的粮仓。</p>
当年李密上瓦岗第一件事,就是劝翟让打下洛口仓,再图黎阳仓,中有粮,就能号今河南河北各路义军。</p>
大业十三年,翟让派精兵七千,攻取了洛口仓,开仓放粮,迅速增兵至二十万。李密夺瓦岗大权后,增筑新洛城,周围四十里,在这里建立政权,自立魏公。</p>
洛口仓,依托南北大运河和黄河,使之成为天下四方粮食的最大转运仓。</p>
戴胄叹气,“瓦岗攻下洛口仓至今都四年了,四年消耗,哪里还有粮。”</p>
“当初李密开洛口仓散米,只顾收买人心,提振声望,却不顾其它。既无防守典当者,又无文券,取之者随意多少。</p>
结果就是许多人拼命多拿,可离仓之后,力不能负,弃之于路,毫无珍惜。</p>
自仓城至郭门,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践。</p>
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无瓮盎,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p>
李逸听到戴胄描绘,也不由的摇头。</p>
真是不知珍惜,隋末那种大饥荒人相食的时代,李密打下了天下最大的粮食,不好好管理,而是任人随意拿取,结果就是导致没人珍惜粮食,到处浪费。</p>
不仅是从仓库到城门口,路上全是米,就是洛河边,那些前来的各路义军、家属、流民,也是取了米后在河边淘米,漏的洛河边有了一片米滩。</p>
这是何等的浪费啊。</p>
李密要是好好管理一下,也不至于如此。</p>
可李密不在乎,他打下洛口仓,后来又打下黎阳仓,靠着开仓放米这一招,吸引了无数人加盟,一举成为中原最大的义军。</p>
最终李密没折腾几年,败亡了,粮仓里的粮也消耗的差不多了。</p>
王世充击败李密后,也还在用洛口仓等,但早没了大业时的存粮,都是后来河南各地征来的粮,根本没多少。</p>
李逸想要夺下洛口仓后,开仓赈济百姓,安抚流民,恢复耕织,路子不通。</p>
当初李渊太原起兵南下,靠着李孝常献的永丰仓,暂时解决了军需,可存粮也不多,夺下长安后,甚至也只能让百姓去巴蜀就粮,这几年关中也是一直粮价很高。</p>
到底,杨坚杨广爷俩早年到处征收,积攒在几大粮仓中的粮食,早消耗完了。</p>
而唐军此前怀州总管黄君汉的校尉张夜叉,七十人就夺下了洛阳北的回洛仓,但也没有粮食,否则也不可能没什么兵守卫,能让七十人夺取。</p>
李世民在洛阳,也是靠从关中、河东和陕虢等地转运粮草,左武侯将军党仁弘、检校陕州总管,就专门负责转运粮草,上一任陕州总管于筠就是因粮草转运问题,被贬职,换了党仁弘来。</p>
</p>
隋朝六大粮仓,基本没存粮了,永丰仓里,存的也是大唐各地调运的粮食。</p>
其实如今唯一还有粮的,也就是地方豪强大族了。</p>
可这年头粮食比命贵,谁肯轻易借粮</p>
强征,能征上粮,但有可能引发豪强们对立甚至是叛乱。</p>
洛口仓虽然没粮,</p>
但也还得拿下。</p>
拿下此处,以后方便转运粮草。</p>
皇帝的旨意也从长安送来,同样也是让李逸拿下洛口仓,并让他随后派一支兵马去洛阳协助攻城,皇帝没让李逸亲率兵马去洛阳,而是让他安抚河南河北。</p>
稳定大后方的同时,负责征集粮草、抚民屯田。</p>
毕竟现在到了收获季节了,河南也还是能收获一些粮食的。</p>
“隋德下衰,政荒民散。九州幅裂,四海瓜分。元元无辜,困豺狼之吻。惵惵黔首,罹兵革之灾。</p>
朕祗膺宝图,救其危坠,一物失所,情深纳隍。今赵魏之人,俱承大化,海岱之境,思禀朝章</p>
右武侯大将军、太子少詹事兼太子左卫率、益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道行台左仆射、襄州刺史、兼检校侍中、上柱国、晋国公逸,地惟近属,功参运始,杖节建旟,允当重寄。</p>
可河南、河北道安抚大使,其河南河北诸军事,并受节度。”</p>
上一个大使是李神通,山东道安抚大使,结果现在还和副使黄门侍郎崔民干在窦建德那做客呢,李逸舅父张道源先前任河北道安抚使,是李神通</p>
李逸还以为李渊迫不及待又要他去打河北。</p>
好在皇帝还有一道口谕。</p>
李逸的任务是镇守虎牢关,先指挥李大亮郭孝恪他们把王世充的徐州行台破了,</p>
同时防范窦建德南下,不让他增援洛阳,他若有余力,就再派一支兵去河内,协助刘德威、黄君汉把洛阳北面的河内攻取。</p>
“侍中,某愿率本部去攻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协助攻城。”李世绩主动请战。</p>
这趟出征,他立的功还不如郭孝恪和霍玉,有些急了。</p>
霍玉轻笑,“那我请求率一军去河内,我在那边也算熟悉,还有些老部下呢。”</p>
年初霍玉母子往河内败撤,就是在那里最后全军覆没的,哪里跌倒哪里爬起。</p>
“行。”</p>
李逸一番思索,同意李世绩率本部一万人马去打洛口仓,然后前往洛阳助攻。</p>
霍玉也率一万人马,渡黄河前往黎阳,这里此前是被王世充亲自带兵夺取,如今守将也降唐。</p>
先稳住河北的这个前哨基地,再支持刘德威攻河内。</p>
李逸自己,继续坐镇虎牢关,运河以东的曹州孟海公、兖州徐圆朗、济州张青特、齐州王簿等这些地方军头,可以先派人招降,这些人现在大多是依附于窦建德的,但也都是些墙头草。</p>
不过在洛阳拿下前,他们若是愿意再归附大唐,对唐军也是很有利的。</p>
就算是名义上的投降,那暂时也就不会来攻打或袭扰抢掠,已经降唐的相邻诸州。</p>
马上就秋收了,李逸可不想这些粮食被抢。</p>
“戴公,我任命你为营田参军,你负责协助安抚流民、屯田复耕一事。”</p>
戴胄也没推脱,“愿尽全力。”</p>
站在关城远眺,如今的河南,有点乱,但这是大治之前的乱,不破不立。</p>
滑州总管府、汴州总管府、荥阳总管府、郑州总管府、溱州总管府、嵩州总管府、管州总管府、梁州总管府,</p>
又有伊、叶、许、尉、陈、豫六总管府,</p>
李逸在河南已经奏设了十四个总管府,辖三十二州、七十二县。</p>
郑州总管府下郑州汜水县,城东闻人氏家族,一直都是汜水大姓,族长闻人承宗收到了封信。</p>
河北河南安抚大使李逸的信,信里提了三件事。</p>
征召汜水闻人氏家族俊杰子弟,学文者为文职,习武者为武职,量才授职。能力强的授官,一般的也能授为吏。</p>
第二件事是向闻人氏借粮,借一千二百石粮,有利息。不是征粮,是借粮。今年秋收在即,但李逸已下告示,河南河北新降之地,今年免租调。</p>
闻人家虽有不少田地,但今年不征他们的粮,先跟他们借些粮赈济百姓恢复耕种。</p>
第三件事,如果闻人家仁义慷慨,有余粮愿捐献,捐五百石,可送子弟一人至长安国子监就学,或可追封父祖散职。</p>
捐八百石,可授从九品散职立信尉,从九品到正八品,加一级则加捐二百石粮,正八品怀仁尉需一千四百石。</p>
从八品到正六品,每加一级加捐五百石,三千四百石到建节尉。</p>
而再往上,只能捐到从五品朝散大夫,需要五千石。</p>
闻人氏家族田地不少,虽这些年战乱不断,但他们家族有好几座坞堡,乱世里左右逢源,趁招纳了许多流民耕种,这两年稍稳定些,粮食就偷偷储备了不少。</p>
“这不就是纳粟买官吗”闻人德有些惊讶的道。</p>
倒是闻人承宗只是笑笑,老头子见惯了风雨,“什么买官,这如今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官,何况这还是散官,关中的李唐也早把这散官授滥不值钱了。</p>
一个从九品的立信尉,还要捐八百石粮,这就是变相的在征税。”</p>
闻人信倒是没那么激动,“我们闻人家族这几年先附李密,后投王世充,唯独不曾归附李唐,</p>
如今看这形势,天下必将归唐,我们闻人家也得早做些准备。</p>
现在捐些粮买几个李唐散职,看似吃亏了,但我觉得值。”</p>
“我觉得,李侍中向我们借一千二百石粮,按数借给他,另外再拿出五千石给阿祖捐个五品朝散大夫,三房每房拿八百石捐个从九品立信尉。”</p>
老头子掐指头一算,得八千六百石粮,心痛无比,不舍得。</p>
“阿祖,我们现在掏这些粮,还能落得些好处实惠,要是不掏,到时唐人也会想办法来抢,搞不好可就要破家了。”老头孙子闻人信提醒祖父,年轻人,倒是看的通透。</p>
“能不能少给点,一千二百石粮咱借,那官就没必要捐了,捐个八百石就算了,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也不值钱。”</p>
“阿祖,朝散大夫散职现在是不值钱,但我们闻人氏值这八千六百石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