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都市言情 > 大周文圣 > 第152章 半步镇国,圣院新规!
    第52章[半步镇国],圣院新规!

    圣院。

    孤峰绝顶处,云台接天穹。

    云台之巅。

    紫袍半圣冷笑一声广袖翻卷,指尖迸射万丈紫气,如天罚之剑将月华锁链斩作星屑。

    “诗道如长河奔涌,岂容死水微澜”

    他突然擎臂向天,九霄雷池应声倾泻,

    “文庙立规,本意是护持文脉薪火,是兜底、是扶持、是争鸣!

    最终,是为了让我人族,涌现更多好文章,激发才气!

    但此篇春江月夜诗赋,已经冠绝大周圣朝诗篇,才气冲霄汉,墨韵动圣院——!

    还有何争鸣可言!

    谁来跟它争鸣

    文庙从来不扼杀真正的惊世之作!

    你‘今日为这一首诗破例,明日就会有千百篇诗文要求同等待遇’

    此等文章一篇难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千百年来罕见,可还寻得出第二篇

    ——本圣提议,单独为此篇文章,提前开[镇国]特例!”

    他将此篇诗卷掷向圣院至高处,千丈才气金柱贯通天地:“本圣以文心立誓,此等镇国文章若不得破格,本圣便辞去圣院轮值之职!”

    “这”

    女半圣一时语塞。

    这等文章,确实极其罕见。不可能出现千百篇。

    “规则如此,此例绝不可开!”

    可是,她依然坚持文庙规矩,骤然踏前一步,玉冠震落,青丝如瀑散开。

    月华女半圣素按在文庙文律铁卷之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却如冰河裂壑:“今日为春江月夜破格,明日便有效颦者——!”

    那双向来温润的眸子此刻灼如寒星:“规矩若溃一穴,终将决堤千里!”

    “罢了!罢了!

    两位无需争执!”

    有位端坐青山虚影的半圣忽而抚须长叹,袖中一卷文律无风自动,在云台上铺开万丈金光。

    他见两位半圣争执不下,不由劝解道:“诸君——老夫有一个折中之法,即可解决此事——既可提升此篇文章的品级却又不坏文庙千万年来的规矩!”

    “何解”

    白须半圣中茶盏陡然凝冰。

    那青山半圣笑道:“文庙新添第三条即可——若遇惊世之作,九圣共裁,可开特例——增加半阶!”

    青山半圣突然并指为笔,在虚空中烙下一行新的赤金文字规则,“若得值班的过半圣人认可,此篇可特例晋升为——[半步镇国]!

    何谓半步

    诗成镇国,但其镇国钟鸣、镇国才气,影响仅限于江南道一隅,不涉其它地方!

    ——故而曰:半步镇国!”

    其它正常的文章镇国,是在大周圣朝帝城进行钟鸣,影响力遍及举国!

    月华女半圣朱唇方启,正待再言,忽有紫雷劈落云台。

    “好!”

    紫袍半圣掌中闪烁着雷霆,打断她道:“既如此,便请诸圣——投箸定乾坤!

    若还是不同意此法,那便唯有请亚圣出面裁决!”

    就在众位半圣剑拔弩张之际,异变陡生——

    那篇春江月夜的墨迹腾空而起,每一个字都化作金龙玉凤,在虚空中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春江潮水漫过圣院台阶,海上明月照亮圣院匾额!

    春江潮水,在虚空中化作一条横贯东胜神州的璀璨银河——河中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历代镇国诗篇!

    “[诗道长河]异象!”

    有半圣骇然。

    紫袍半圣见状,不由放声长笑:“诸君还在犹豫什么这分明是诗道意志在告诉我们——今日若不破例,便是与整个诗道为敌!”

    白须半圣突然朝着“诗道长河”深深拜倒:“老朽明白了这乃文道之意!

    那便,九圣共裁吧!

    请——圣箸!”

    月华女圣眸光微敛,终于不再多言,素轻抬。

    一旦他们九位半圣无法作出裁决,要请亚圣出面,

    这意味着他们九位半圣难以胜任文庙圣裁之职,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日后将不再担任文庙圣裁之职。

    罢。

    九道流光自圣院深处破空而来,竟是九柄铭刻“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真言的青铜古箸。

    箸身斑驳的铜锈间,隐约可见历代圣贤留下的痕迹。

    “铮——”

    女圣玉指轻弹,掌中圣箸化作一道月华,在虚空中划出银河垂落的轨迹,最终钉入“不可破例”的青铜圣筒。

    筒身古拙的铭文骤然亮起,映得她素白的面容忽明忽暗。

    紫袍半圣长笑一声,袖中圣箸化作赤色惊虹,裹挟着雷霆之势贯入“可破例”的青铜筒。

    筒身震颤,竟传出编钟般的清越回响,震得云台四周的云雾翻涌如浪。

    “铛——!”

    “铛、铛——!”

    当第七柄圣箸钉入“可破例”的青铜筒内。

    九位众圣一起作出各自的裁决。

    支持文庙新添一道规则,此篇圣裁为[半步镇国],一共有七位半圣。

    而坚持文庙旧规则,仅二位。

    几乎是一面倒的碾压!

    月华女半圣望着悬浮在空中的青铜筒,陷入沉默,那“[半步镇国]”四字灼得她眼眶生疼。

    “旧规破了。

    以后凡是惊世之作,九圣共裁,可破格晋为[半步镇国]!

    至于这‘半步镇国’敲钟!”

    青山半圣抚须沉吟,忽而朗声一笑:“便在州城——敲六下镇国春秋文钟!”

    话音未落,九道半圣神念,自东胜神州圣院垂落,如星河倾泻,直抵人间。

    金陵城。

    文庙。

    那悬于半空已久的青铜钟槌,此刻终于动了——

    “咚——!”

    第一声钟响,如惊雷裂空,震得满城飞鸟齐散,檐角震颤不休。

    “咚!咚!咚!咚!咚——!”

    余下五声,一气呵成,钟波浩荡,如怒潮席卷江南道十府。

    江南道无数文人墨客中的笔墨竟自行震颤,仿佛在呼应这千古未有的新规圣裁之音。

    钟声余韵未散,

    春秋文钟表面镌刻的古老铭文骤然亮起,金光如龙蛇游走,最终在文钟的上空,凝成四个大字——

    “[半步镇国!]”

    云台之上,紫袍半圣负而立,望着人间江南贡院的异象,眸中似有星河倒转。

    “文庙为春江月夜,开此[半步镇国]先例!

    大周文道自此不同了。”

    江南贡院。

    文庙钟声浩荡,如惊雷碾过云霄。

    “六响钟鸣!”

    贡院内外,万千举子霍然抬头,墨笔悬停半空,宣纸无风自动。

    “六响这可是镇国钟声啊!

    我江南道,竟可文章直达[镇国]这是过去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学政杜景琛望向天际,嘴唇微微颤抖。

    刺史韦观澜官袍下的指深深掐入掌心,翰林学士周敦实腰间玉带飘动。

    同考官们——江南十府的诸位太守、学政们,官帽璎珞簌簌作响,仿佛承受着无形的文道威压。

    他们彼此面面相觑,神情震骇。

    这多少年了!

    人族圣院自立下文庙圣裁的规矩以来,就从未“因人、因文章”而更改过。

    今日,竟然因这篇春江月夜诗篇,而新添加了一条规矩!

    满堂衣冠尽寂。

    “报——!刺史大人,诸位大人!”

    一名文书跌撞闯入,

    “文庙圣裁:[半步镇国]!

    文庙新增了一条规则,并对[半步镇国]有明!

    ——诗成镇国,钟鸣六声、才气镇国,但其影响仅限于江南道,故曰[半步镇国]!

    日后想要晋升[镇国],需士子自己前往大周帝城进行‘争鸣’!”

    “[半步镇国]”

    四字如霹雳炸响,韦观澜眸光骤然大亮。

    虽称之为半步镇国,

    其实就是镇国!

    只是“钟鸣、才气”,仅仅出现在江南道,而不是出现在大周帝城!

    此篇文章,尚未传到帝都!

    “难怪!刚才的圣人相争,如此激烈!

    这是为此篇文章,新修改了文庙定品的规则,打破了千万年文规!”

    此刻,

    金陵文庙天空之上,那“半步镇国”四字每一笔划都似有万钧之重,压得金陵满城飞檐兽吻齐齐低伏。

    江南贡院,考舍内。

    六道钟声如龙吟贯耳,震彻金陵。

    “江南六响半步镇国!”

    江行舟静坐案前,墨砚未动,眸光如水。

    钟鸣冲霄,却未在他眼中激起半分波澜。

    文庙对这篇文章圣裁几品,

    他并不是太在意。

    想到此篇春江月夜文章成名之艰辛,心中却是无比感慨。

    他指尖轻抚宣纸,

    春江月夜!

    此篇旷世诗篇,出自初唐“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之。

    当年张若虚与狂客贺知章对饮,与草圣张旭论道,同直学士包融共赋新词。

    四人才情绝世,并称江南文坛四大才子!

    何等风流!

    可纵使如此,张若虚在江南文坛拥有如此名气!

    这首春江月夜诗篇,依然不被唐士子欣赏,

    盛唐文华璀璨,此篇竟明珠暗投;

    墨香散尽,纸页泛黄。

    在盛唐煌煌文运中明珠蒙尘,沉寂数百年。

    而后,至宋朝。

    两宋词章鼎盛,它仍寂寂无名。

    这轮照过盛唐的孤月,在宋人吟咏“杨柳岸晓风残月”时,依旧无人问津;

    而后,至元朝。

    元人编纂唐音,煌煌巨册,收入一千三百首唐诗顶级文章,竟再次遗漏明珠,无此篇。

    当关汉卿笔走龙蛇,马致远墨泼西风时,那轮盛唐的江月,依旧沉寂在虫蛀的故纸堆里,连影子都未曾映照在元曲的琉璃瓦上。

    至明朝!

    终于有人,拂去它沾满岁月的尘埃。

    可春江月夜这轮月,不过被明代名家,列入“唐诗经典”的寻常星斗之间。

    ——虽然被提为唐诗经典,可与李、杜争辉尚差一整个盛唐的距离,依旧泯然众人。

    直至清,

    一代文宗王闿运,执笔如刀,在湘绮楼诗中劈开千年迷雾,将此篇评价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八个字如惊雷炸响,震得乾嘉学派士子们的青灯都晃了三晃。

    从此——

    那轮被遗忘千年的春江月夜,终被评价为唐诗之巅,成为——

    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从初唐到明清,这可是历经了整整一千年的沉寂!

    从初唐的琵琶弦,到明清的铜驼泪!

    这期间,历经多少代文人

    却埋藏在故纸堆中,堆砌在书阁之上,无名家士子在这篇诗稿上留下半句评点!

    江行舟闭目。

    他仿佛看见——

    皎皎孤月下,一袭青衫的张若虚独坐江畔,怅然若失,满袖潸然,郁愤的将满腹才情之作——春江月夜,那满纸珠玑,尽数抛入那春江流水。

    “这首惊艳了初唐时光的文字,被岁月掩埋在故纸堆中,无人问津。

    从蒙尘残卷到诗国绝巅,竟要跋涉千年光阴,才重新被世人看见。”

    江行舟睁开眼,指尖抚过案上纸卷,墨香里漾开一声轻叹。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他不由一声叹息。

    前一身,不知多少文章,皆是如此。

    数千载春秋流转,多少锦绣文章随岁月湮灭

    别少年扬名了。

    能在作者活着的时候,将自己的文章名扬天下,那已经是幸运儿!

    多少出色文章,十年、三十年、百年,终其一生都等不到名声。

    而今日——

    在这文道昌隆的大周圣朝,他亲眼见证文道奇迹,

    诗成刹那,

    异象彰显!

    文庙圣裁,

    金钟自鸣!

    文章一成,才气冲霄,顷刻间被文庙圣裁,判定为[出县、达府、鸣州、镇国]。

    不过片刻间,春江月夜这篇文章,瞬间名声鹊起,传遍整个江南道,士子争相传阅。

    在这文道至圣的时代,只要[出县]以上的好文章,都是不会被埋没的。

    至于被圣裁判定,为高一品,或低一品。

    江行舟对此也未太在意。

    至少以他在大周圣朝的生命周期内,[半步镇国]文章晋升[镇国]以上的品级,也就在一二年之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整座金陵城在震颤!

    镇国级才气,如天河倒悬,自文庙穹顶奔涌而下。

    盈满整个百里方圆的金陵城!

    百里城郭的飞檐翘角上,竟凝出晶莹的才气露珠,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城内所有文士、百姓们,犹如置身在才气大潮之中。

    “镇国文章!

    这是真正的镇国文章啊!

    江兄此文!

    令我等,见识何为真正的镇国文章!”

    金陵客栈,白发老秀才张游艺双捧起一缕流金般的才气,竟如捧住才气水,

    那才气顺着他的指缝流淌,在青石板上绽开朵朵才气之。

    “得此镇国才气灌输,我三年后秀才大考有望!”

    所有士子不约而同展开双臂,捧起从天而降的才气。

    他们的青衫被才气鼓荡,涌入自己体内——比他们寒窗苦读数月,还更有效果。

    周广进突然发现,自己以前读的那些始终参不透的圣贤典籍,此刻正在才气中渐渐悟道!

    江南贡院。

    “秋闱第二场,收卷!”

    韦观澜将江行舟的这份[半步镇国]的诗篇考卷,放置在案几,见天色已晚,不由负立于至公堂前。

    “第二场,收卷!”

    衙役敲响了收卷铜锣之声。

    “铛——!”

    铜锣声如裂帛,惊破贡院沉寂。

    万座考舍内的四千考生,倏然惊醒。

    他们纷纷匆忙提笔,急忙书写自己尚未写完的考卷,最后几笔答完。

    随后将字迹略显潦草的考卷,塞入考袋内,交给收卷的衙役。

    数百位衙役们捧着四千考袋鱼贯而入,阅卷堂内顿时文气蒸腾。

    那些朱漆考袋竟在案几上微微颤动,光华四射,仿佛内藏活物。

    主副考官、同考官们,开始纷纷提笔判卷。

    “哗——!”

    扬州学政打开其中一个考袋,展卷刹那,一道白光自纸面喷薄而出,在梁间凝成三尺文虹。

    “异象充盈!”

    他顿时一笑,指尖发颤,“此文一看,便有‘出县之资!待我仔细瞧瞧内容!”

    一旁的副考官突然拍案,大笑:“妙哉!此文气韵已达‘出县巅峰,只差一线便可‘达府!

    却不知,是哪位学子所作!”

    堂中文气渐浓。

    韦观澜端坐堂中,袖袍一挥,声音如金铁交鸣:“凡文光异象不及‘闻乡者——一概黜落!”

    不多时。

    四千份考卷已经被十三位主副考官们判阅完毕。

    “第二场,放名!”

    韦观澜的喝声如惊雷炸响,整座贡院的琉璃瓦,同时发出龙吟般的共鸣。

    “[秋闱乡试第二场——放名!]”

    唱榜官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洪亮,每个字都在空中凝成金色篆文:

    “甲字一号考舍,江州,江行舟,文成半步镇国,甲等第一!”

    甲字二号考舍,金陵,谢栖鹤,文成出县,甲等第二!

    甲字七号考舍,苏州,唐燕青,文成出县,甲等第三!

    甲字十七号考舍,杭州,徐灿明,文成出县,甲等第四!

    甲字二十号考舍,扬州,祝贺知,文成出县,甲等第五!

    甲字三号考舍,金陵,王墨青,文成出县,甲等第六!

    丙字三百五十号考舍,江州,顾知勉,文成叩镇,乙等第七。

    ”

    甲字三号考舍内。

    王墨青耳听得唱榜官高声放名,指节骤然一紧,竟将狼毫笔杆生生捏出裂响。

    “第五”

    他咬牙,

    被江行舟、谢栖鹤二位江南四大才子压制,也就罢了!

    ——唐燕青、徐灿明、祝贺知这些名字竟如刀凿斧刻般悬在自己头顶。

    他可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啊!

    而且,刺史韦观澜登多景楼宴请,他也在场。

    若是秋闱进不了三,那可丢脸了。

    “四千考生,仅留一千!

    凡不入甲乙丙丁四等者——一概黜落!

    即刻离开贡院!”

    唱榜官最后一字吐出,江南贡院朱漆大门轰然洞开。

    黜落者,出龙门!

    贡院大门外立满了金陵府的玄甲卫兵,中长戈映着残月寒光。

    秋闱期间,举子可出,不可入!

    此刻,

    贡院外早已人潮汹涌。

    众多世家华辇上的琉璃宫灯灿若星河,将整条贡院大街映得亮如白昼,金碧辉煌。

    却照不亮,三千位落第学子惨白的脸色。

    “少爷勿要伤心,保重身子,三年后再赴考便是!”

    有老仆搀着一位从贡院内踉跄而出的世家公子,绣金衣袖,擦过满面泪痕;

    寒门士子更是凄惶。

    一个个蹒跚的走出江南贡院,有人木然立于石阶前,任凭秋风卷走束发的青巾,只是死死攥着中朱笔。

    “三十载寒窗缘何不中第!”

    一声呜咽突然刺破夜空。

    众仆从们循声望去,但见一白发老儒踉跄,跪坐道中,怀中紧抱一块裂开的砚台。

    那声呜咽裹挟着墨香,落第者踽踽离场,在满地琉璃灯影里碎成齑粉。

    但,

    还有千百盏灯笼固执地亮着,依旧在江南贡院外,翘首以待。

    那些锦袍家仆们攥紧汗湿的名帖,脖颈伸得老长,死死盯着朱漆大门上那对狴犴铜环——

    “我家少爷还在里头!”

    绸缎庄的大管家眺望着,掌心都冒着汗。

    他们家的公子留在江南贡院内没有出来,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进入秋闱第三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场角逐。

    最后三百位秀才,将在江南道今岁秋闱之中胜出,成为举人!

    或许,他们明日就会让自家祠堂的匾额,从耕读传家换成金桂题名。

    ——

    p:忽然想起,正值大比之日,特此遥祝天下学子:

    笔落惊风雨,

    墨染动乾坤。

    鱼跃龙门日,

    金榜题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