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小说 > 其他类型 > 我,孙山,科举 > 第926章 出县城拜访洪秀才
    孙山独自在喝茶,没一会儿,后面就传来急匆匆地脚步声。</p>

    不用看,孙山也知道是谁了。</p>

    赶紧站起来,看到老当益壮,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洪秀才迎面而来。</p>

    孙山上前一步,行礼问好:“夫子,我回来了。”</p>

    洪秀才略显激动,摸了摸半白的胡子,连三个好:“好,好,好。回来就好了。”</p>

    两人相互落座,孙山一点也不客气地:“夫子,中午和晚上我在这里吃饭,好久未喝师母煲的老火靓汤了,在京城天天想。如今回来了,更是想喝。”</p>

    洪秀才乐了,想不到孙山第一句就提要求了。</p>

    没好气地:“又来占为师的便宜,哼。”</p>

    孙山跳脚地:“夫子,你这话就没道理了。师母老是叫我到家里喝汤,正所谓师母呼,应勿缓。师母命,行勿懒。”</p>

    洪秀才挥一挥,无奈地:“行了,让洪叔跟你师母,保准让你喝到靓汤。”</p>

    孙山会心一笑:“多谢夫子。”</p>

    洪秀才才不想跟吃货聊吃,他又不是吃货。</p>

    把孙山拎到书房,问一问赴京赶考的情况。</p>

    实在太好奇了,如今当事人回来,洪秀才得让孙山满足自己的好奇心。</p>

    孙山对上洪秀才“八卦”的双眼,无奈地叹了一口气。</p>

    又要讲故事,反反复复讲,实在无趣。</p>

    洪秀才听孙讲完全过程,特别是孙山有惊无险地最后一个上榜。</p>

    摸了摸胡子,有种道不明言不尽的感觉:“你啊,运气实在太好了。”</p>

    孙山也是这样认为的,点了点头:“夫子,我的确有几分运道。要不是圣上增加录取名额,肯定落榜。幸好遇到了好时,这不,高中了,成为进士了。”</p>

    洪秀才嘴角露出笑容,乐呵呵地:“从院试,乡试,会试,再到殿试,每次都能赶上最后一个上榜,这份运气,我看史无前例。呵呵,阿山,不定将来你就算再出息,使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这份运道。倒四元状元,你还是第一个。”</p>

    顿了顿,摇头晃脑地:“世上之事无奇不有,想不到我身边就有阿山你这样的奇人了。”</p>

    孙山瞄了瞄洪秀才,觉得他得好有道理。</p>

    孙山怀疑自己就是大乾的“名落孙山”,不定以后每一个落榜生都会把他的名字念一遍。</p>

    当然孙山不希望凭这点出名,更希望能做出为民谋福祉的政绩名垂千史。</p>

    当然这些是后人的事,做人还是要活在当下。</p>

    孙山高兴地:“夫子,那你幸运了,能认识我这样一个奇人。不定我被后人熟知,典故中还提到你。哈哈哈,夫子,你也跟着我一起名留千史。”</p>

    李白的“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的“怀民亦未寝”,杜甫的“焦遂五斗方卓然”。</p>

    让不出名的人随着出名的人而出名。</p>

    不定孙山名留千史,也使黄阳县一个的教书先生让后人铭记。</p>

    洪秀才听到孙山如此大口气地话,无语了。</p>

    真会顺着杆子爬上来,一点也不谦虚。</p>

    </p>

    孙山抽出一叠报,指给洪秀才看:“夫子,你看看,这是京城的报,里面出现了洪氏学堂。京城的百姓也知道千里之外的黄阳县有一间洪氏学堂,里面有一个姓洪的夫子。”</p>

    洪秀才一愣,急着看向孙山指指的地方,急着问:“到底怎么回事,你给为师仔细解。”</p>

    于是孙山又开始吹水了,讲述自己在京城多么受欢迎,天天有收不完的礼物,看不完的情信。</p>

    非常傲娇地:“京城的姑娘老是追着我跑,吓得我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哎,京城的百姓跟黄阳县的百姓完全不一样,他们实在太奔放了。”</p>

    洪秀才定睛一看,还真看到“洪氏私塾”四个字,不由地颤抖。</p>

    抑压内心的激动到:“真的是写到我的学堂,想不到我的学堂也被记在报里,被大家熟知。”</p>

    孙山得意地:“夫子,你得好好谢谢我。要不是我,京城的百姓哪里知道你的学堂。”</p>

    这句是大实话,只不过不好听。</p>

    洪秀才无奈地摇了摇头:“你啊,去了一趟京城,性子更张扬了。”</p>

    孙山立即顺着麻杆攀附,附和到:“夫子,我难得高中,此时不张扬更待何时。夫子,这是我最荣光的时刻,错过这样会,以后不定没会了。”</p>

    就像当初考上95,2大学,人生最巅峰时刻,之后就没之后,回归平静,沦为默默无闻之人了。</p>

    这话洪秀才可不同意了,连连摇头:“考上进士,只是开始,为师相信你以后飞得更高更远。阿山,为师相信你会是个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会是万古流芳的,受百姓爱戴的好官。阿山,为师看好你。”</p>

    洪秀才就有这样一种直觉,认为孙山前途不可限量,将来肯定能做出一番事业。</p>

    洪秀才就是这样迷之自信地相信孙山。</p>

    孙山眼眶湿润地看着洪秀才,感动地:“夫子,承你贵言。”</p>

    师徒两人一边吃茶,一边聊天,孙山拿出一块端砚送给洪秀才。</p>

    洪秀才紧紧地握住,爱不惜。</p>

    看着孙山,自豪地:“阿山,这块端砚,为师很喜欢。我会留作传家之宝,谁要是读书好,就传给谁。”</p>

    孙山想了想洪秀才的儿子,孙子,曾孙。</p>

    目前儿子和孙子已经“废了”,只能从曾孙入了。</p>

    第一个想到的是坚仔,也不知道能不能承担起洪夫子的愿望。</p>

    孙山笑哈哈地:“夫子啊,你应该将我的笔墨作为传家之宝。将来我有出息了,我的东西肯定比这块端砚值钱。”</p>

    洪秀才握住端砚的抖了抖,脑袋裂开。</p>

    恨不得跳起来拿戒尺打下去。</p>

    这样的狂妄的话也得出来,性子必须钝一钝。</p>

    只不过想到孙山已经是进士老爷,同时也是官老爷了,洪秀才还得给面子。</p>

    只是心里也认同孙山的话,必须好好保留孙山的笔墨,不定将来值不少钱。</p>

    洪秀才想了想,不仅要保存好孙山的笔墨,还让孙山的笔墨给自己陪葬。</p>

    这是大概是自己这辈子最得意的学生了,能用他的笔墨陪葬,洪秀才很荣幸。</p>

    唐代2岁的卜天寿同学抄写的郑玄所注论语</p>

    这份珍贵的“作业”是在卜天寿朋友老师的棺木里找到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