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延河约稿</p>
汉人血脉是瓣状甲,匈奴血脉是整片指甲</p>
靠脚脚趾的指甲就能判断是不是匈奴的血脉</p>
不论是陈忠实,还是路遥、贾平凹,都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法。</p>
颇觉稀罕。</p>
贾平凹都有点奇怪的冲动,忍不住想把周围人的鞋袜全给扒了,把他们脚脚趾全给看上一遍,来确认江弦的这种法是否真实。</p>
“这法有意思。”</p>
陈忠实脸上带着笑意,“咱们四个都是瓣状甲,这岂不是,咱们四个都是纯种汉人。”</p>
江弦非常警觉,马上强调,“陈老师,别这种话,不管汉人血脉还是什么血脉,放到今天,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p>
“是啊是啊,那首歌怎么唱的来着”</p>
贾平凹开口哼唱:</p>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p>
这也是今年的潮流单曲,才刚被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出来,很快传开。</p>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法以后,也是充满好奇。”</p>
江弦继续讲着,“针对这个法,我又找了一些资料来考据,结果发现了些有意思的法。”</p>
“唐朝皇帝李渊之母鲜卑人独孤氏,她的脚趾甲就有轻微缺损,而李渊的老婆窦皇后的脚趾甲中间,则明显开岔。</p>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他的长孙皇后脚趾干脆就没什么趾甲所以脚趾甲缺损或开叉,或许也是鲜卑族人的民族特征。”</p>
陈忠实乐了。</p>
“啥玩意</p>
我又成了鲜卑人的血脉了”</p>
“别急,事情还没完。”</p>
江弦又道:</p>
“我继续考证,发现类似的法,还有一个。”</p>
“还有”</p>
“有记载,当年朱元璋为了平衡人口,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到中原各地。</p>
山西民众集合到洪洞县大槐树下,被推推搡搡着离开家乡。</p>
但是离开以前,山西人想留下一个念想,能让他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山西移民的后人,方便日后认祖归宗。</p>
这时候,押解的兵士往每个人的脚趾的趾甲盖上砍上一刀,以后凡是脚趾趾甲上有裂痕,或脚趾的趾甲分瓣的,就都是山西大槐树的移民。</p>
所以有句民谣这样唱的:‘谁的脚指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p>
到这会儿,屋里仨马车已经全都懵了。</p>
自己到底是汉人血脉还是鲜卑人血脉还是大槐树的移民</p>
与此同时,又忍不住对江弦多了几分敬佩。</p>
陈忠实设身处地的去想想,如果是自己听这么一件关于脚趾指甲的事情,可能就当个趣闻听听,根本不可能会像江弦一样,到处考据,这么较真的要去把这件事弄个明白。</p>
其实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是江弦也不觉得奇怪,他记得江弦有一篇叫作褐变的荔枝,的缘起正是许多人都听过的一句诗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p>
就贵妃怎么吃到荔枝,能拿来写一篇,还写的那样精彩、那样好。</p>
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才能保持这样旺盛的创作力,佳作一篇接着一篇。</p>
“其实从科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就算是在自己的脚趾指甲上砍一刀,又怎么可能遗传给后代呢。”江弦自顾自的着。</p>
酒已经喝完了,路遥把自己的咖啡拿了出来,又给仨人冲泡着喝。</p>
“更何况,我不相信外国人的脚指甲,就没有像是我们这样瓣状的了”</p>
“他们金头发蓝眼睛的,能是纯种汉人吗我们汉人哪有这个样子的”</p>
“这不是开玩笑嘛。”</p>
江弦笑着解释,三人一听,也都认同。</p>
陈忠实道:“这法当一件奇闻轶事听听也就算了,现在我们讲实事求是,这样的法,明显不够求是嘛。”</p>
“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神奇荒诞的传,也是我们华夏文化的一项瑰宝。”</p>
江弦开口道:“我看过他们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广泛地吸收一些当地古代的印第安神话传。”</p>
“作品中出场的人物仿佛是梦中人,这些人来之蹊跷,去之迷离,常常有什么人月圆之夜变成狼,死人复活,或是鬼魂与世人对话,天降雨,还有旅客们扛着火车车厢越过山涧,甚至有男修士用枷锁拉塌监狱,带上镣铐飞越大西洋”</p>
“这些个情节,荒诞怪异,且大量使用他们民族的方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粗犷的土语。”</p>
“然而就是这种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居然风靡全世界。”</p>
“可是我们国家,我们的民族,有着太多听起来荒诞却又带着神秘色彩的奇闻轶事。”</p>
“别民族,就连每个村子,都有着属于这个村子的神话。”</p>
对于江弦的话,陈忠实和路遥都颇为认可。</p>
“我们那儿有一个传。”</p>
陈忠实抽着烟讲道:“以前的旧社会有个谣传,是吃泡枣儿,身体特别硬朗,这东西养人。”</p>
“泡枣什么泡枣”路遥一脸单纯。</p>
贾平凹也不理解,“泡枣有什么好烧酒泡人参才养人哩。”</p>
只有江弦,很快想到了什么,嘴角一抽。</p>
陈老师就开车了:“这是民间的一个法,是泡枣,也叫阴枣,就是让女人帮忙泡着,泡几天吃了,能返老还童。”</p>
“有这法”</p>
贾平凹两眼瞪得巨大,听得非常来劲。</p>
“光是泡枣泡其他行不”</p>
“咋的,你还想泡荔枝啊”江弦怼他。</p>
为啥荔枝呢</p>
因为这厮在废都里就是这么写的。</p>
陈老师也把泡枣写进了白鹿原里头。</p>
非常巧的是,这俩还刚好是同一年发行</p>
正着,贾平凹这时候冲江弦道:“你的红高粱里面,不也有这样夹杂了当地传的情节”</p>
“哪一段”路遥问。</p>
贾平凹就,“轿夫们颠戴凤莲。”</p>
那是戴凤莲出嫁的时候,轿夫们使着劲的把轿子抖起来,扬言要把戴凤莲的尿都给颠出来。</p>
戴凤莲呢</p>
她死劲抓住座板,腹中翻腾着早晨吃下的两个鸡蛋,咬住嘴唇,死命不吐。</p>
为啥呢?</p>
因为当地人有法,吐在轿里是最大的不吉利,吐了轿子一辈子没好运。</p>
</p>
贾平凹这么一,其他俩人都受到启发。</p>
“要魔幻,还得是那一段。”路遥开口道。“哪一段”</p>
“加尿的高粱酒。”</p>
那是里,戴凤莲嫁的单家父子被余占鳌灭掉后,她成了单家酒坊的掌柜,余占鳌则来到酒坊当料酒工人。</p>
当时的酒厂竞争激烈,酒坊技术不断改良革新,才是生存之道,于是余占鳌推出一个家传秘方。</p>
什么秘方呢</p>
余占鳌恶作剧般地把尿撒到了高粱酒缸里。</p>
没想到就是这么随意的一招,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成效。</p>
余占鳌撒过尿的那篓酒,伙计们不敢私自处理,因此搬到院子的墙角上放着。</p>
随着时间的累积,伙计们闻惯了高粱酒味,突然嗅到一种更加醇朴浓郁的香气。</p>
在一个刮风的夜里,这缸酒淳朴浓厚的香气飘漫向了余家整个院子。</p>
罗汉大爷循味而去,才发现是那加了尿的高粱酒。</p>
他毫不畏惧的尝了一口以后,终于确定了这淳朴的酒香正是因为余占鳌的这泡尿,也使他们阴差阳错的得到了让酒更加香醇的“秘密配方”。</p>
并且在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的反复摸索实验中,创造了用老尿罐上附着的尿碱来代替尿液的更加简单、精密、准确的勾兑工艺。</p>
这样的情节,绝对够魔幻了。</p>
江弦端起咖啡,慢吞吞的喝了一口,“这段时间,在陕西有很多事情都刺激了我的灵感,其中就包括这个关于匈奴的传,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应该珍惜这些灵感,将它们付诸于纸面,写成一篇。”</p>
他这句话一出口,三个人酒都醒了几分。</p>
写</p>
还是一篇关于陕西的</p>
合着在这儿跟我们侃了大半天,你是在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p>
“写,一定要写出来。”</p>
陈忠实神采奕奕。</p>
他之前就一直在讨论,期待着将来有一部陕西的“红高粱”能够问世。</p>
若是交给江弦来写这部,那这篇文章绝对差不了,能给他大饱眼福。</p>
路遥则心中一动:“江弦,你这篇文章如果写出来,不如就发表在我们延河上面。”</p>
这仨人都在延河任职,一听路遥的想法,心思都马上变得活泛。</p>
“对啊,既然是写我们陕西的,不如就发表在我们陕西的延河上吧。”</p>
“你放心,我们延河一定不会埋没这篇,稿费什么的,也一定都按照其他杂志给你的标准给你。”</p>
江弦有些无奈。</p>
他就是给这仨人讲讲,顺便做个铺垫,好让自己那篇问世的时候,不至于显得唐突。</p>
没想到这仨人是打蛇随棍上,直接就和他约起了稿子。</p>
“我去和主编王丕祥同志讲,到时候你的这篇,延河要以最大力度推出。”陈忠实言辞恳切。</p>
三驾马车里面,陈忠实年纪最大,资历也最老,这会儿是西安一个区文化馆的副馆长。</p>
“是啊,都是老朋友了,你还不相信我们”路遥这名编辑语气里也带着期盼。</p>
“行。”</p>
江弦见三驾马车都摆出这样诚恳的姿态了,也不端着,干脆的答应下来。</p>
“我就和你们延河约这么一篇。”</p>
延河虽然算不上国内的顶尖刊物,但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p>
自创刊以来,延河始终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推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号称是“人民文学”。</p>
像是陈忠实,他的多篇都是首先拿给延河亮相,还有京夫、莫伸这些个陕西青年作家的,也是由延河挖掘出。</p>
当年茹志鹃的短篇百合写作完成后,正值敏感时期,她把百合寄给许多刊物,均以“感情阴暗,不能发表”为由,遭到退稿。</p>
周游大半个中国之后,最后是延河编辑以职业的敏锐眼光和胆识,终于让百合在延河上盛开。</p>
从这样的魄力就能看出这部刊物的不同凡响之处。</p>
因此江弦把自己的约给他们,也不会觉得有多委屈。</p>
翌日,江弦就准备返京了,离开之前又在西安买了点儿当地的特产。</p>
听路遥德懋恭的水晶饼比较出名,过节走亲戚他总要带上几盒,江弦便过去买了几盒,准备拿回去给家里人和京城的朋友们尝尝。</p>
虽然京城也有各种饼,他家里人也不一定喜欢吃,但怎么呢,这就是一片心意。</p>
嗯,不用担心送不到心趴上。</p>
于是提着东西,被陕西作协的一帮作家一块送上火车。</p>
路途遥远,就拿着报纸看,过去这么久了,报纸上还有关于金鸡百奖的报道。</p>
江弦还看到了一篇朱琳的采访。</p>
记者问她扮演艾京华时的心境,朱琳回答“我是用了真心来表演的。”</p>
在文章末尾,记者评价朱琳是演艺生涯最快走上巅峰的女演员之一了,成为北影厂演员两年的时间里,快速的斩获了影后奖项。</p>
朱琳大大方方的,她觉得是自己的运气非常好,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合适的人又演了合适的影片。</p>
江弦忍不住笑笑。</p>
之前就过了,朱琳的获奖一定程度有江弦的布局。</p>
但至少就结果来,朱琳获奖是观众们和演员们都心悦诚服的一件事。</p>
也就是,能够服众。</p>
这不跟后世似得。</p>
颁个影后,广大沙雕友服不服且先不提。</p>
你颁奖现场都有人大骂“黑幕”了。</p>
好好的金鸡百,定下的三十二字方针叫:</p>
“六亲不认,只认作品;</p>
八面来风,自己掌舵;</p>
不抱成见,从善如流;</p>
充分协商,顾全大局。”</p>
最后三十二字只剩下七个字:</p>
“金鸡无力百残。”</p>
不讲究。</p>
太不讲究了。</p>
他一重生者来安排个影后都怕不够服众。</p>
资本演都不演。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