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江司令!”</p>
这年头搞改革,一切国营单位都得自己谋出路。</p>
大会堂也忙着和市场接轨,对外开放收门票钱,在里面拍照也收费。</p>
万人礼堂悬挂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国画前特意设置了两个拍照的合影点。</p>
别,就这么一搞,到了90年代,大会堂不仅给国家省了钱,还给国家创收了不少经济效益。</p>
当然了,大会堂今天肯定不对外开放。</p>
江弦给门口的工作人员出示了介绍信和证明,马上被放行进去。</p>
一想到自己也是省了两毛钱门票钱,脚步都不由得轻快几分。</p>
“江弦!”</p>
他才刚进到大厅,就看到王扶朝他招。</p>
“王老师,你来的真早。”</p>
王扶笑了笑,“我怕路上有什么事儿,耽搁了,一早就过来了。”</p>
王扶昨天可是亢奋了一晚上,一想到第二天的颁奖,在床上激动的都睡不着。</p>
“对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p>
王扶指了指刚才他刚才交谈的那位老者,“这是姚雪垠同志,李自成的作者。</p>
姚老师,这位就是江弦。”</p>
“早就想认识一下了。”姚雪垠和江弦握了下。</p>
“幸会幸会。”江弦客客气气的。</p>
姚雪垠名满天下,这法是一点不夸张。</p>
从0年代过来的人,基本上没人不知道姚雪垠,没人不知道李自成。</p>
当年一场嗡嗡嗡,全国只剩下八个样板戏,除了八个样板戏,还有两部。</p>
一本是金光大道。</p>
另一本就是李自成。</p>
在姚雪垠写李自成期间,就连他老人家都亲口叮嘱“要加以保护”。</p>
最后把姚雪垠转移在一个安全隐秘的地方,他潜心创作数年,才终于有了这部皇皇巨著。</p>
不过后世总有人吐槽李自成是茅奖里最差的一部。</p>
不是辩驳,这里稍作解释。</p>
姚雪垠这次获奖的是李自成的第二卷。</p>
但是后来,他又写了三卷,打算将李自成一共写成五卷。</p>
到了90年代,姚雪垠不幸患上脑萎缩,每天只能写几百字。</p>
最后还没写完第四卷和第五卷,就病逝了。</p>
他的家人替姚雪垠整理了最后的稿件。</p>
原本的五卷整理为了四卷,这才有了后世这部两百多万字的历史。</p>
但毕竟是未完之作,读起来难免会觉得虎头蛇尾。</p>
而且前后创作了将近五十年之久,前后有参差也很正常。</p>
另外,每部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李自成的有些观点放在后世眼里当然过时。</p>
不过不能否认,在当下,在92年,李自成绝对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p>
毕竟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求。</p>
这用比较潮流的词儿就是“销售火爆”。</p>
因此这篇能得茅奖,你不能评委没考虑文学性。</p>
实在是思想变化的太快。</p>
在这个时代,读者们读李自成就觉得很正常,农民起义就应该是这样。</p>
“我看过你的荔枝。”</p>
姚雪垠冲江弦道:“我听巴金同志讲过,你的这篇,只用了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写了出来”</p>
“我写得快,写之前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p>
“那这速度也够快了。”</p>
姚雪垠很是佩服:“写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严谨,要核实每一个细节,不能写错任何一点。</p>
你的那篇荔枝,不能完全没有错误,但是明显的错误很少,基本看不见,明你写的非常严谨。</p>
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足以见得你的底蕴很深、很扎实。”</p>
旁人不懂写历史的艰辛,但是姚雪垠懂。</p>
对江弦的历史写作能力,他会比旁人感到更加震撼。</p>
“有时间我们聊聊唐史。”</p>
“唐史哦,行。”</p>
江弦痛快答应。</p>
大不了就跟姚雪垠唠唠唐朝最野的史嘛。</p>
不管是“六位帝皇丸”唐中宗,还是“六位帝皇玩”萧皇后。</p>
都能唠。</p>
话间,颁奖仪式就开始了。</p>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让中作协耗尽心力。</p>
在场的众多来宾那叫一个群星璀璨。</p>
有文化、宣传、新闻出等相关部委的领导,有各地分作协的主席,有国内知名出单位、文学刊物的负责人,有喉舌级重要纸媒的记者,有知名作家、编辑家、文学评论家</p>
江弦一路进场,途中免不了要打招呼,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和作家里头他熟人太多。</p>
当年在文讲所的那些同学来了大半,蒋子龙、孔捷生、蒋子龙、叶辛、瞿伟、王安忆</p>
遗憾的是贾大山没来。</p>
江弦很理解,贾大山厌烦这种场面。</p>
陈世旭也没来。</p>
听人讲他现在基本放弃了写作。</p>
江弦也记得,上次收到陈世旭的来信他还过,“比起作家,现在更想当好一个父亲。”</p>
他也不确定,是不是铜钱街这篇给了陈世旭精神上的改变。</p>
全国各地的编辑江弦也认识太多。</p>
有章德宁、刘恒这俩编辑,还有李林、王濛这样的刊物负责人。</p>
“江弦同志真是好人缘啊。”姚雪垠和王扶感慨一句。</p>
“您可能不知道。”</p>
王扶笑着,“有人给江弦同志起了个雅号,叫三多先生,这其中一多,就是他朋友很多。”</p>
大会很快开始,按照惯例依旧是巴金这位作协主席以及评选委员会主席先讲话。</p>
巴金操着浓浓的巴蜀口音,先是缅怀了茅公,他的情真意切,在场不少作家都红了眼眶。</p>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茅公的指引或保护,将其视作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巨人。</p>
然后就到了颁奖时间,获奖的作家们站上主席台,一字排开。</p>
江弦和姚雪垠已经熟悉,两人互相点头致意,站在一起。</p>
另外的四名获奖作家,周克芹、魏巍、莫应丰、李国文在两人周围依次排开。</p>
六人当中,姚雪垠是年过七旬的文坛前辈,魏巍也六十多。</p>
</p>
剩下周、莫、李年纪也在四五十岁,至少都是不惑之年。唯独江弦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伙,站在他们中间,分外扎眼。</p>
“才这么年轻就拿奖,以后我们这些老作家,见了他江弦该怎么称呼总不能叫他老师。”</p>
“这还不好办象棋界有个胡荣华,年纪轻轻象棋下的就好,老棋都喊他胡司令,咱们文坛还不能效仿效仿就喊他江弦叫江司令嘛!”</p>
“江司令哎这个主意好!”</p>
台下的老作家们嚷嚷中间,就给江弦又起个新外号。</p>
主席台上坐着的评委们也在低声交谈。</p>
“老同志焕发光彩,中年作家充当中流砥柱,年轻人迎头赶上,咱们文学界的发展真是蒸蒸日上啊!”</p>
“是啊,多好的局面啊,咱们文学没有断档,不仅有老同志在前面砥砺前行,也有年轻的有生力量接过文学旗帜。”</p>
韦君宜和孔罗荪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p>
光未然听着两人的话,微微颔首。</p>
记得茅公在世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强调长篇的重要性,作家一定要写一部沉甸甸的长篇。</p>
但光未然不得不承认,国内的长篇尚处于复苏时期,整体还处于一个比较萧条的状态。</p>
毕竟嗡嗡嗡才过去六年时间,六年的时间对于孕育一部长篇远远不够。</p>
一部称得上“史诗”级别的长篇,在大部分作家那里,至少要十年起步,熬干他们的骨血,才能够掏出一篇。</p>
所以这次茅奖的几篇获奖作品,多多少少还是都有一些问题存在的。</p>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有情节为主题服务的嫌疑,刻意的悲剧。</p>
东方文笔和叙事都有欠缺,读起来难免觉得是魏巍那篇通讯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加长。</p>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架空历史。</p>
想到这里,光未然就有些替江弦感到遗憾,在他看来,江弦的很多篇都有获得这一届茅奖的会。</p>
就米这篇,论意识流写法,明显要比同样大量采用意识流、蒙太奇法的冬天里的春天优秀的多。</p>
更何况在当今文学界,米是公认的“东方意识流”发轫之作。</p>
可惜因为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米甚至没有成功入围。</p>
光未然不免有些困惑。</p>
我们的茅盾文学奖,究竟是选最优秀的出来,还是“圈地自萌”</p>
他当然也理解,茅奖获奖名额宝贵,不能全给江弦一个人。</p>
米没有入围也是读书班无奈之举。</p>
但在最终的复审阶段,在从部入围作品中挑选6部获奖作品的时候,江弦的入围作品许三观卖血记遭到巨大的排斥。</p>
光未然仍然记得最后复审的场景。</p>
他们这5位评审委员,针对江弦的许三观卖血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p>
茅奖的评审委员都是巴金、丁凌、冯沐这样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谁想凭借官帽子和老资格压的其他人服气是不可能的。</p>
许三观卖血记的文学质量,光未然非常清楚。</p>
因为这篇是他们人民文学发行的,并且当时给了特殊待遇:</p>
“整本刊物只刊登一部长篇”。</p>
这是人民文学创刊以来第一次。</p>
这也是人民文学对这篇的认可。</p>
但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却在最终的复审环节,受到了一些偏左文学家的反对。</p>
他们以揭示人性“卑微幽暗面”的理由,将这篇拒绝在茅奖的门外。</p>
这让光未然很是不解。</p>
这究竟是长篇评选</p>
还是左派对话语权和权威性的争夺</p>
难道评选不应该单纯从文学角度,而是从文化和社会民生角度来评判作品。</p>
光未然心里不舒服,可也只能认下这个结果。</p>
至少江弦的芙蓉镇拿到了这个奖项。</p>
可有时候光未然又想,芙蓉镇如果和许三观卖血记,和米不是同一个作者。</p>
那这两篇被茅奖拒之门外的,不就埋没了</p>
那这些值得捧起奖项的作家,不久寂寂无名</p>
除此以外,光未然对芙蓉镇没拿到第一的排名也不太理解。</p>
左派的贺井之给出的理由是:字数太少,是所有获奖作品中字数最少的。</p>
可是拿字数来评价的好坏。</p>
这不是耍赖</p>
写作从来是脑力活,要真像贺井之的,字数少的就不好,那以后作家们都把写作变成体力活儿好了,就比谁写的字数多。</p>
想到这儿,光未然捏了捏眉心。</p>
年纪大了,加上这些有形、无形的争端,光未然着实有些身心俱疲。</p>
不然他也不会一心辞去人民文学主编的职务,一次次的向上递交辞呈。</p>
这既是他真的累了。</p>
也是他无声的愤怒。</p>
脑海中的想法一闪而过,光未然重新看向台上,目光不由自主的聚焦在江弦身上。</p>
毫无疑问,未来是属于他的,属于这个年轻人。</p>
今天的茅奖,拒绝对纯文学“倾斜”。</p>
但江弦还年轻,光未然相信,年轻就是他的会,是他最大的凭仗。</p>
主席台上,评委宣读着各作品的获奖理由。</p>
“芙蓉镇,寓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p>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芙蓉镇揭示了特定时期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p>
巴金笑着将茅奖的获奖证书、奖牌交到江弦里。</p>
还有奖金!</p>
和以前的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奖不同,茅奖有奖金。</p>
奖金的来源自然就是茅公去世前捐赠出的二十五万稿费。</p>
每位获奖者,都可以拿到3000元的奖金。</p>
别看3000元。</p>
在这个人均收入大概60元的年代,3000元差不多是一个工人四五年不吃不喝的收入,绝对是一笔巨款。</p>
台上的几位作家也很开心。</p>
不是谁都和江弦一样,写长篇跟玩儿似得,几个月就产一部,一到好几千。</p>
哪怕是一些知名作家,也得一两年才能憋出这么多的稿费。</p>
大家眉开眼笑,反倒是江弦最波澜不惊。</p>
“看看年轻人,多沉稳。”</p>
“不骄不躁,不愧是江司令,对得起司令这两个字儿。”</p>
“3000块啊,要是给我,让我揣回家里,我媳妇以后见了我不得跟见着皇上似得。”</p>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江司令有点道行。”</p>
“”</p>
冯骥才白眼都快翻天上去了。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