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章
三日后,往前线运送军粮的队伍遭遇流民抢劫。这伙人提前埋伏在道路两侧的乱草丛中,队伍一到近前便拎着棍棒冲出来,不要命地直奔粮袋。
劫持军粮是死罪,负责押送的官兵可怜他们的遭遇,不愿伤害他们的性命,一开始并未亮刀,只是晓之以理,希望能将他们驱退。
然而愤怒的饥民早已失去了理智,僵持的关头,不知是谁最先嚷了一句“朝廷穷兵黩武,哪里顾得上我们的死活,今日有米生、无米亡!大家冲啊!”紧接着,灾民暴动,一窝蜂而上,竟然开始抢夺官兵的佩刀。官兵再次警告,没有任何作用,最后只好拔刃反击。
不出意外,这场骚乱很快就被平定。
流民人数虽众,肚中无米,身上无力,如何能打得过训练有素的官兵,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事后清点人数,死者多达千人,尸首填满了路旁干涸的壕沟。
血腥气很快吸引来一双双幽绿的眼睛,成群的野狗徘徊在不远处的荒草丛中。这些畜牲也都饿极了,自从尝过了人肉的滋味就变得不再怕人,看活人的目光也像是看着死肉。
官府派来的收尸人被这些贪婪的眼睛盯得毛骨悚然,索性就用席子将尸首草草一卷,随意往上扬几锹浮土就走。还没走出几步路,身后便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咀嚼之声,收尸人的冷汗一下子湿透了全身,越是恐惧,越觉得双脚发软。
他拖着沉重的双腿拼命地往前走,不敢回头多看一眼,未几,身后却忽然传来野狗凄惨的嚎叫之声。收尸人猛地回过头去,瞳孔一瞬间扩得像死人一般大,他看见一群活人正在与野狗抢食,狗群没有争过人群,刚吃过人的狗又被人所吃,吃过狗的人尤不满足,哄抢地上横七竖八的残肢,有狗的,也有人的。
收尸人胸中一阵翻江倒海,哇地呕出一大口酸苦的胆汁。
他也已经一整天水米未进了。
此事就发生距离城门口不远的官道上,许多百姓亲眼目睹了这样的惨状,回去便官兵残暴无良,草菅人命。
扬州吴会地区已经吸纳了一大批流民,江陵城外的流民仍在与日俱增,城门口把守的士兵越来越多,官府赈济的豆粥却越来越稀薄,频率也从原来的每日两次降为每日一次。
城郊的焦臭气息越来越浓,焚烧的速度赶不上死亡的速度,为防止瘟疫滋生而覆盖的石灰面积愈来愈大,开始时还像是牛皮癣,慢慢就成了白癜风,整个大地像是盖了一层骨灰。
城外犹如人间炼狱,城内的光景也没好到哪里去。
繁闹了三年的市肆如今静得可怕,饥饿的肠鸣声代替了从前热火朝天的叫卖,商铺大多都上了门板,门口的石缝里长出耐旱的棘草。
路上零星有几个蔫头耷脑的行人,大多饿得面黄肌瘦。每日正午,日头最酷烈的时候,街上总会摇摇晃晃地倒下几个,倒下了就再也爬不起来。沿街的人家最开始还会搭一把,将人扶进屋喝上一口水,后来见得多了,也就麻木了。
整整十个月滴雨未落,整个天下都旱透了,人心一点就着。
大军在前线战败溃逃的流言不胫而走,几日之内衍生出无数个本,不满的情绪以燎原之势在整个都城蔓延开来。几日之内,先后出现了数次闯府衙、打官差之事,朝中那些蛰伏了许久的边缘人纷纷跳出来,有的弹劾负责后方押运的襄阳太守丁仲文,有的则更进一步,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尚书左仆射温衡玩忽职守、救灾不力。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丁仲文和温衡只是个幌子,这些人如今还不敢对幌子后头那个妇如何,李军大败毕竟只是个凭空捏造出来的谣言,他们还得再耐心一些,安静等待谣言成真的那一日。
不过,张衷等人已经等不及了,谢女为灾情急昏了头,竟然主动往他们里递了一把刀。
都城南郊十几里外,破旧的火神庙中弥漫着一股令人心醉神迷的米粥味道。
灾民们许多日不曾闻到这样浓郁的粮食香,许多人愣愣地望着碗里碧莹莹的上等稻米,竟然不知道如何下嘴。软糯弹润的米粥入喉的那一刻,人们发出了幼兽第一次食肉时那种满足的怪叫,他们边吃边流泪,吞咽的动作越来越急,干瘪的肚子越吃越饿。
张衷冷眼打量这些贱民的丑态,不耐地耸起眉头。
“行了,都别吃了,不怕撑死你们!”话的是他身旁的酒糟鼻,此人方才一直哈着腰,直到此刻才将腰直起来,指着几个门口把守的汉子,“你,还有你,去把他们的碗收了!”
这人本是随着官军入吴会乞食的流民,张衷用三个蒸饼买了他的命,将他带回江陵。
先前劫持军粮就是酒糟鼻带的头,怂恿流民与官兵拼命的也是他,拼命的人都成了刀下亡魂,他趁乱悄悄地溜了,跑到城中散布流言。
酒糟鼻被张衷喂饱,干起活来分外卖力。他清了清嗓子,冲着庙里的流民大声道:
“你们都给我听着,救你们性命的是我家主人庾相公!如今这个世道,米比你们的命都贵,我们家相公从一家老的口粮里省出这些米来喂你们,是因为他心地善良,不忍心看你们受苦!”
“他不图你们的报答,只要你们明白一个道理:将你们害成如今这般境地的是李勖和谢韶音!李勖败光了整个大晋的粮食,打了个大败仗,自己带着兵跑了!你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谢女却穿着绫罗绸缎,日日山珍海味,吃着你们的肉、喝着你们的血”
流民们填饱了肚子,听得入神。
他们不知道谁是尚书左仆射、谁是大司农,却都知道谁是李勖、谁是谢韶音。愤怒有了明确而具体的对象,发泄出来才会格外有力。流民们鼓噪起来,个个义愤填膺,恨不能将那对祸国乱政的奸夫撕成碎片。
“杀李勖!杀谢女!”
“杀李勖!杀谢女!”
酒糟鼻偷着看了眼张衷,清了清嗓子,继续道:“谢氏妖女把持朝政,不想着如何赈灾,反倒沉迷于烧香拜佛,将大把的银钱和成担的粮食都舍给寺庙。她建造的那些佛像、修筑的那些庙宇,哪个不是民脂民膏?你们,她该不该杀?”
“该杀!该杀!”
饥民们异口同声,愤怒呼喝。
酒糟鼻满意地点点头,话音一转,继续道:“现在,你们为父母妻儿报仇,为国家除害的会来了!明日巳正,谢女会到城外的香昙寺烧香。庾相公已经为你们买通了山门的沙弥,以午时的钟声为号,钟声一响,当杀入其中,教妖妇死无葬身之地!”
翌日晨起,一行犊车自城中驶出,出城门后径直往香昙寺的方向而去。
巳正时分,韶音准时出现在大雄宝殿之中,佛前上了三炷香后,跪在蒲团上双合十,闭目祈祷。上座、寺主、维那等人静立一旁,除了几个贴身侍卫候在殿门,余下侍从皆留在山门之外。
韶音神情虔诚,满心都是佛。
面前这尊巨大的铜像少也有几千斤,若是能熔化铸币,不知会节省多少开采的民力物力。朝廷自三年前起铸造五铢钱,因铜矿不足,曾一度禁止庙宇再造佛像。这些寺院多方托请,韶音始终不肯松口。
近几年释教日盛,达官贵人大多信佛,一个攀着一个捐钱捐粮。三年之中,光是一座江陵城就新修了十来座气势恢宏的寺庙,整个江左则足有上百之数。
这些出家人不事生产,日日出入王公贵族宅邸,赚得个盆满钵满,养得个脑满肠肥,引得不少人羡慕效仿,民间更是兴起了将幼子舍入佛门待成年后再以高价赎回的风气。一时之间,江陵遍地都是缁衣僧侣,若非朝廷及时叫停,这些寺庙还会继续购置土地,扩大规模。
韶音并不信佛,自亲人惨死于长生道之乱,她便对一切神鬼之皆嗤之以鼻。今日来到这里,是为了寺中满盈的粮仓。
香昙寺的上座师父法号慧严,韶音已经与此人打过一次交道。
吴郡各家将她戏耍了一通,到底还是捐了几斛米应事,这位慧严师父则当真是一毛不拔。
韶音还记得他当时过的话,“阿弥陀佛,天降大灾,此乃世人之劫数也。出家人以慈悲为怀,自是不能坐视不理。然,吾等若吃不饱饭,如何有力气为众生诵经祈福?夫人请回吧,僧爱莫能助!”
慧严大师道行高深,令人无话可,韶音不付出些代价,自是难从这样的人嘴里掏出粮食来。
官府放开禁制,批给他们城郊土地,允许他们趁扩建,这便是代价。作为回报,寺院当招募流民为工,供给一日两餐,直到工事完毕。
此事若能成,眼下火烧眉毛的饥荒也可得缓,于寺庙而言则是难得的良,可谓两厢得益。慧严与其他山门的上座商议之后,欣然表示“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这场大型工事明日便要破土,韶音今日前来,原本是为了督问进展。
大殿之中香烛缭绕,闻了颇有些助眠的功效。她近日疲惫不堪,整个人极度缺觉,蒲团上一跪便不想起来,眼皮一阖便打起了浅浅的瞌睡,鼾声绵长不绝,时高时低,带着调。
慧严惊诧于李夫人对佛祖的虔诚,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不敢出声打扰。
午时的钟声从后山悠悠地传入殿中,韶音缓缓睁开眼睛。